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微地形与植被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永川  达良俊  由文辉 《生态学报》2005,25(11):2830-2840
植物群落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群落中的植物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丘陵地区的地形由各种微地形单元构成,这些微地形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化提供的异质化的生境导致了区域丰富的物种和群落多样性的形成。选择浙江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在地形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植被调查,分析了不同微地形单元物种组成及其林分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物种组成相似性,7个微地形单元可以归为2组,与通过侵蚀前线划分结果一致。依据物种在这2个小尺度地形单元的分布格局,可以划分出3个特征种组,即上部坡面分布型、下部坡面分布型和无统计偏差型。壳斗科、山茶科、冬青科和山矾科常绿物种是构成上部坡面植被的主要成分,而榆科、槭树科、胡桃科和漆树科等的落叶种及樟科常绿种则是构成下部坡面植被的主要成分。下部坡面各微地形单元的林分垂直构造比上部坡面复杂,由榆科、槭树科、胡桃科和漆树科生境先锋种形成的明显超高层以及超大个体的存在是其显著特征。但其密度低于上部坡面微地形单元。上部坡面的顶坡和谷头凹地明显缺乏乔木层的存在。侵蚀前线是丘陵地区不同生境最重要的划分界限,由其切分的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是评价物种组成和林分结构的两大基本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72.
本文叙述了从‘15小鼠肝中提取和纯化RNA聚合酶B (11)的程序。这种酶在性质和结构上与已 报道的其他真核生物的同类酶基本一致。其DEAE一纤维素DE52洗脱部分在280 nm光吸收测定和 3H-UTP掺人活性测定都表明它是单一的峰,在不变性的聚丙烯酚胺凝胶电泳上也是一条电泳带;在变 性电泳条件下,它由11条电泳带组成,其中有两个大亚基,其分子量分别为220,000和125,000道尔 顿。这种酶对a-鹅膏覃碱的抑制作用非常敏感,III盯ml,鹅膏苹碱可以抑制RNA合成的50%.  相似文献   
173.
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轴向薄壁组织和射线薄壁组织在物质存储和转运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剖析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功能, 而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特征还缺乏研究。该研究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8种木本植物幼树为研究对象, 测算了各物种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的组成含量并检测了其谱系信号, 结合有关树干薄壁组织含量数据集, 初步探讨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18种木本植物幼树小枝的薄壁组织总含量为9.96%-18.56%, 平均为14.80%; 其中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为7.74%-15.45%, 高于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1.13%-7.49%); (2)小枝中薄壁组织总含量呈低于树干的趋势, 其中小枝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低于树干, 而轴向薄壁组织含量高于树干, 这可能是由器官差异和生活史阶段差异造成的; (3)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具有显著的谱系信号, 即物种亲缘关系越近其含量越相近。该研究初步验证了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的谱系信号, 同时暗示了器官和生活史阶段差异对薄壁组织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4.
运用微波消解—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建立蜂蜜中元素的测定方法。测定了蜂蜜中的锌和铁的含量,两元素在0~0.242mg/L测定线性范围内,铁的回归方程为y=437992x+1318.6,r=0.9996(n=6),平均回收率97.1%~108%,RSD为0.0.17%~0.41%;锌的回归方程为y=229419x+1933.6,r=0.9998(n=6),平均回收率95.6%~107%,RSD为0.05%~1.26%;均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加标回收率为95.6%~108%。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5.
对五指山苦丁茶及茶园生态环境做一介绍,依据国标对五指山苦丁茶茶园地表水污染状况做一检测,检测结果,对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各项指标符合Ⅰ类地表水环境中的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探讨"应力-生长(改建)"在细胞水平上的体现,为功能矫形治疗和矫治效果的保持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2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实验组大鼠经戊巴比妥麻醉后佩戴上颌斜面导板,对照组未佩用。依据时间不同又分为四组:1d,7d,14d,21d。采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翼外肌组织中肌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enin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未施加功能矫形力的大鼠翼外肌组织MyoD表达伴随其生长发育呈现递减趋势,实验组在第7 d出现表达上调。同时,力学刺激后实验组动物myogenin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在14 d组出现明显上调。结论:功能矫形力作用于翼外肌组织可以诱导MyoD和myogenin的表达上调进而诱导成肌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7.
苏军达  黄仲荪 《生理学报》1996,48(4):410-414
实验在63只戊巴比妥纳麻醉、制动和人工呼吸条件下的家兔身上进行。刺激颈部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CVN)引起肾交感神经传出放电(RSND)抑制反应,抑制时间为:3.6±0.18s。这种抑制时间的长短与动物当时CNS机能状态、交感神经活动的背景水平有关。通过记录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和尾端腹外侧区(CVL)的细胞放电变化,表明CVN传入冲动可能是通过孤束核(NTS)引起CVL兴奋及RVL的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发生抑制。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构建VISTA-Ig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获得VISTA-Ig融合蛋白。[方法]以C57BL/6小鼠脾脏细胞c DNA为模板,扩增小鼠VISTA胞外段基因,利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合成VISTA-Ig融合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ET-22b-VISTA-Ig,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结果]VISTA-Ig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变性后,利用镍柱纯化,通过采用氧化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SG)复性体系,复性效率达到80%以上,提高了复性效率。利用r Protein A柱对目标蛋白进一步纯化,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能与Ig G Fc(HRP)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ET-22b-VISTA-Ig,纯化的VISTA-Ig包涵体蛋白复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为后续VISTA-Ig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9.
目的:观察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处理实验分组:对照组,H2O2组,H2O2+LYC组(1、2、4、8μmolL-1)。MTT法检测HUVECs存活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的表达;细胞黏附能力测定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HUVECs粘附率和迁移率;TUNEL法检测HUVECs凋亡率;ELASA法测定HUVECs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盐脱氢酶(LDH)释放量和caspase-3的活性。结果:H2O2损伤后HUVECs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黏附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bax和p-p38MAPK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并且ROS、LDH的释放和caspase-3的活性增加(P0.01),SOD的释放减少。而LYC的预处理可以明显逆转H2O2以上作用。结论:H2O2氧化应激损伤中,LYC保护内皮细胞可能与其抗过氧化损伤细胞凋亡,抑制异常的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0.
喜树碱是1966年由喜树中分离而来的一种五环结构的生物碱,早期对其抗肿瘤活性的发现更是引发了科学家们对此类化合物极大的研究兴趣,现在已经证实喜树碱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在DNA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型拓扑异构酶。但其自身因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强,在临床应用上易出现不良反应。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其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很多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但目前仅有两种喜树碱类的化合物拓扑替康和依立替康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上肿瘤的治疗。本文就已上市的喜树碱类化合物以及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开发的挑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