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41.
目的:利用构建的增强子样序列筛选载体,筛选在大肠杆菌中增强外源蛋白质表达的序列,并利用删除突变体初步鉴定其功能区域。方法: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序列与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衣壳蛋白基因L1的截短序列L11连接作为报告基因,从采集的样品中筛选增强子样序列,通过蛋白质表达来检测其增强活性,并通过构建删除突变体来初步鉴定其功能区域。结果:成功筛选到一条增强子样序列,可使检测载体氯霉素抗体提高11倍,融合蛋白表达水平提高2.26倍,其功能区域主要集中在1~265bp。结论:从收集的样品中成功筛选出一个增强子序列,能提高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分析3M纳米树脂在牙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4 年1 月到2014年9 月,选取我院患者90 例,360 颗患牙,随 机分为3M纳米复合树脂组、光固化复合树脂组、玻璃离子水门汀组,观察术后患者的满意度、临床疗效。结果:在术后即时,三组 之间的患者满意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 年后,3M纳米复合树脂组的患者满意度高(89.66 %)于光固化复合树脂组 (78.57 %)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组(68.97 %)(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3M纳米复合树脂组成功率为93.10%,远高于光固化复合树 脂组(75.00 %)、玻璃离子水门汀组(68.97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固化复合树脂组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之 间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纳米树脂治疗在牙齿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美观性和理想的临 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3.
植被志(vegegraphy)是基于植被调查资料, 全面记叙植被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境条件, 以及地理分布等特征, 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植被志”的英文译为“vegegraphy”, 是本文的新造词, 它是由“vegetation”的词头“vege-”和英文后缀“-graphy” (记叙之意)组成的合成词。《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是一项时间紧迫、内容复杂、工作量浩繁的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完成将极大提升中国植被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水平, 并为中国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文首先简述了植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外貌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动态变化等)和国内外植被调查的进展情况, 简要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 并对以往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若干修订。在此基础上, 着重讨论并提出了《中国植被志》卷册编排体系和用于《中国植被志》研编的植被类型划分方案。在对植被分类系统的修订方面, 主要对高级分类单位及相对应的英文名称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按照本文修订的分类系统, 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对应的英文名称分别是: 植被型组(Vegetation Formation Group)、植被型(Vegetation Formation)和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formation)、群系组(Alliance Group)、群系(Alliance)和亚群系(Suballiance)、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以及群丛(Association)。在植被型组中, 划分为9类: 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及无植被地段。关于《中国植被志》的卷册编排和“植被类型”划分, 首先按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划分相应的“卷”; 在此框架下, 模糊“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的概念, 确定“植被类型” (Vegetation type), 并将其作为植被志各卷中的“册”。这样处理不仅保证了研编工作的可操作性, 也保持了同一卷册中特定植被类型的完整性。《中国植被志》编排体系中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很重要, 它是指具有相同建群种及相同优势类群(如种、属)的植被组合, 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被分类单位。“植被类型”的划分遵循“优势类群及生活型的同一性, 生境条件的相对重要性, 植被特征及用途的差异性, 以及突出植被志的应用性”等原则。按该编排体系, 《中国植被志》将由48卷约110册组成。  相似文献   
144.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 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 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 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 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 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 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 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 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 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 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 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 采用数量分类方法, 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 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 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 而群落外貌,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 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 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 文献收集与整编, 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 植被分类方法, 植被命名, 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 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DTPA对人工关节假体(prosthetic joints infection,PJI)感染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所需基因聚集相关蛋白(AA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新西兰大白兔假体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只注射细菌,实验组在注入细菌的同时,注射DTPA,分别于注射后第2、4、6、8、16天灌洗、收集膝关节液,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目的基因AAP基因表达的变化。对不同时间点的假体感染动物行膝关节假体扫描电镜和假体周围组织学观察。结果:DTPA可以显著抑制AAP基因的表达,扫描电镜观察第2、4、6、8、16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假体表面粘附表皮葡萄球菌明显减少(P<0.05),生物膜明显受抑制。实验组假体周围组织炎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DTPA可以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相关蛋白AAP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6.
红豆杉采穗圃营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豆杉是提取紫杉醇 (Taxol)等有效抗癌药物及其前体的主要原料 ,其人工原料林的培育是目前获得原料最简单、最经济的途径 ,采穗圃是提供原料林繁殖材料的基础。文章从苗木培育、圃地选择、造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红豆杉采穗圃的营建技术。并对在丽江、漕涧、昆明和马关等地建立的红豆杉采穗圃的穗条产量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7.
木本植物的构型及其在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般认为,木本植物的植株结构由枝系和根系两个亚系统构成[5,38].其地上部分的枝或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通过不断重复的、持续的活动产生新的分枝,构成了复杂的枝系结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8.
采用液体培养实验方法,研究硝基苯酚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生长、抗氧化特性、光系统Ⅱ(PSⅡ)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添加外源褪黑素对缓解硝基苯酚胁迫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硝基苯酚胁迫浓度的升高,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和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而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NPQ)上升;同时,根系活性氧[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O·-2)]积累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非硝基苯酚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褪黑素显著提高了幼苗地下部干重、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与单独添加硝基苯酚处理相比,硝基苯酚+褪黑素复合处理显著缓解了硝基苯酚胁迫对幼苗生长、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了根系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外源褪黑素能够显著缓解硝基苯酚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根系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及叶绿素合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水稻幼苗对硝基苯酚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9.
报道了采自新疆的黑尔衣属(Melanohalea)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黑氏黑尔衣[M.halei(Ahti)O.Blanco et al.]和锯齿黑尔衣[M.laciniatula(Flagey ex H.Olivier)O.Blanco et al.],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解剖图片。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对多刺绿绒蒿种子透水性和浸提物活性的测定及流水、600mg/L GA、100mg/L IAA、150mg/L PEG、800 g/mL GA和0.5 mmol/L SA浸泡后进行发芽实验,探讨种子休眠机理和破眠方法。结果表明:多刺绿绒蒿种子吸水符合一般种子吸水规律,说明其种皮对种子吸水无阻碍作用;GA和SA处理极显著提高了多刺绿绒蒿种子的发芽率(P0.01),说明生理休眠是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多刺绿绒蒿水提物对小麦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醇提液处理组,说明多刺绿绒蒿种子中所含抑制物主要为水溶性成分;种子水提物在浓度为0.04~0.20 g/mL时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均对小麦、白菜和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以及流水浸泡可以提高多刺绿绒蒿种子发芽率,表明种子内源抑物是影响其休眠的另一因素。不同处理均可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其中600 g/mL GA浸泡24h黑暗培养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多刺绿绒蒿种子中存在活性较强的内源抑制物,且多为水溶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理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