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该区周围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甲醛溶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8例(16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尸头表面标志点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结果:1:锁孔位置为取耳后旁4cm以上项线为上点∫形切口3.0cm~4.0cm。暴露星点后在其下方骨孔直径2.0~2.5cm,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2:该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但利用内镜和显微镜暴露范围较广,可达中上斜坡。结论:熟悉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准确到达解剖目标,有助于在显露血管和神经的同时保护脑组织的重要结构,减小创伤,内镜的应用能把手术中的副损伤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2.
野双峰驼各分布区的生存环境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上野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目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境内及中蒙边境,即: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麓、戛顺戈壁、中蒙边境及蒙古国西部的外阿尔泰戈壁。总数共计730~880头。目前已为极度濒危物种。本文对野驼在不同分布区由于生境及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加以对比研究并进行评价,为野骆驼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2010~2011年考察队分3个阶段调查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采用直接计数法,结合路线调查法,记录野鸟123种。汇集以往资料,共统计到鸟类197种。涉及到19目46科109属,约占新疆鸟类种数的43%。其中的北鹨(Anthus gustavi)、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黄雀(...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乙脑/寨卡嵌合病毒JE/ZIKV(MR766)的包膜蛋白V343A突变及I341V/V343A联合突变对小鼠神经毒力的影响,分别构建了V343A和I341V/V343A联合突变的嵌合病毒全长cDNA质粒,经酶切鉴定后,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1细胞拯救病毒。利用病毒测序和免疫荧光实验鉴定病毒;蚀斑实验和生长曲线对比突变病毒与亲本株生物学特性差异;动物实验比较神经毒力差异。基因测序与免疫荧光等证明突变病毒JE/ZIKV(V343A)和JE/ZIKV(I341V/V343A)拯救成功。突变病毒JE/ZIKV(V343A)和JE/ZIKV(I341V/V343A)的蚀斑直径分别为(1.09±0.15) mm和(1.15±0.29) mm,小于亲本株JE/ZIKV(MR766)蚀斑直径(2.09±0.36) mm(P<0.001);生长曲线显示两突变病毒增殖速度均快于亲本株,且JE/ZIKV(I341V/V343A)快于JE/ZIKV(V343A);动物实验结果显示,JE/ZIKV(V343A)的LD50为5.62 pfu/0.03 mL,JE/ZIKV(I341V/V343A)的LD50为34.84 pfu/0.03 mL,均高于亲本株(LD50=2.21 pfu/0.03 mL)。研究结果表明,寨卡病毒E蛋白V343A突变使嵌合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减弱,I341V/V343A联合突变使病毒毒力进一步减弱,表明E蛋白的341和343位氨基酸残基参与了嵌合病毒对小鼠的脑内神经毒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X病毒完整基因组上微卫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自编计算机程序提取并展示马铃薯X病毒完整基因组(NC_011620.1)上微卫星分布特性。借助MATLAB软件和借用最优完全子图算法,分析NCBI数据库中该基因组(NC_011620.1)微卫星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计算出所有各种N-碱基组(N取1至6)在完整基因组序列上重复出现次数和出现位置,展示它们的分布规律(指数函数),马铃薯X病毒完整基因组(NC_011620.1)上各种N-碱基组最大的重复出现次数随N按指数函数数减少;且呈现出重复出现次数由少到多排序,重复出现次数随序号增加;本文使用的方法,可以系统地应用到其它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微卫星分布特性分析,从而为有效利用微卫星分布特性研究完整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规律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抚顺市望花区五老村部分水稻田,利用盐度和有机污染物指标不佳的杨柏河水灌溉后水稻秧苗出现不同程度的萎蔫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开展原位和模拟试验,以期揭示水土盐度和有机物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交互影响。原位测定显示,当地灌溉水(杨柏河水)和耕作(萎蔫田块)土壤的盐分超标,部分地块重金属汞和多环芳烃含量也超出相关农业标准。耕作土壤和灌溉水为变量的交叉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萎蔫田块土壤插秧,灌溉自来水、模拟盐水、杨柏河水时水稻萎蔫率分别为0.67%、79.3%、89.7%;而利用周边未污染水稻田土壤插秧,相应的水稻萎蔫率分别为0、34.7%、42.3%。模拟盐水与杨柏河水的区别在于有机类污染物的含量;多环芳烃含量是两种试验土壤除全盐量外的主要差异。由此推断:长期低浓度含盐污水灌溉促使受灾田块耕作土壤盐分累积,在此条件下高盐度(0.35%)水灌溉,迅速提高土壤盐度至盐渍化水平(0.25%~0.58%),是水稻幼苗萎蔫的主要原因;而灌溉水中有机类污染物在表土中的累积与盐分对水稻幼苗产生共同胁迫,进一步加剧水稻萎蔫。  相似文献   
18.
罗布泊野骆驼的家域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双峰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荒漠戈壁, 种群数量稀少, 栖息地地形复杂多样, 且有长距离迁徙习性, 目前对其家域面积和重要栖息地范围的研究只有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 在阿奇克谷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捕捉了8峰野骆驼并安装GPS卫星跟踪项圈, 分别获得了12-423天的13,748个GPS位点记录。研究结果表明, 8峰野骆驼的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s, MCP)家域面积分别为1,775-11,768 km2, 总家域面积为32,821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面积的23.1%, 平均家域面积为7,349 ± 1,323 km2。野骆驼个体家域面积季节间差异显著, 秋季最大, 其次是冬季和夏季, 春季最小, 秋季是春季的4.4倍。野骆驼在繁殖季节的家域平均面积为879 ± 320 km2, 非繁殖季节为998 ± 106 km2, 二者间无显著差异。除了项圈编码为135号的野骆驼和其他7峰野骆驼的家域没有重叠外, 其余7峰野骆驼的家域都有重叠。这7峰野骆驼的家域总面积是24,910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总面积的17.5%, 重叠区面积是515 km2。鉴于野骆驼主要分布在阿奇克谷地及以南区域、阿尔金山北麓, 建议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奇克谷地北山以北的核心区部分区域、磁海低地以南的山区和阿尔金山西部原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缓冲区, 而将阿尔金山北麓至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戈壁地带原为缓冲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核心区。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沙化土地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东  沈渭寿  邹长新  袁磊  纪迪 《生态学报》2012,32(16):4981-4992
在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区,选择流动沙地、平缓沙砾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覆沙河滩地等类型样地,研究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层的养分状况和粒度特征,探讨了风沙运动对土壤粒度组成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沙化土地土壤pH值呈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很低,但全磷和全钾均很高。土壤粒度组成表现为砂粒含量(53.83%—95.93%)>粉粒(3.3%—40.5%)>粘粒(0.77%—5.68%)。2)粘粒和粉粒含量均以覆沙河滩地(分别为4.02%和27.95%)最大、半固定沙地(分别为1.35%和5.27%)最小。粘粒含量表现为覆沙河滩地>固定沙地(2.98%)>河滩流动沙地(2.89%)>平缓沙砾地(1.69%)>河岸流动沙地(1.54%)>山坡流动沙地(1.49%)>半固定沙地。不同类型沙地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粘粒含量相似,仅在山坡流动沙地和河岸流动沙地的大小顺序有所差别。砂粒含量以半固定沙地(为93.40%)最大、覆沙河滩地最小(68.05%)。不同类型沙地的砂粒含量与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3)土壤养分含量与粘粒、粉粒、极细砂粒和细砂粒等细沙物质的相关性较强,与中砂粒、粗砂粒和极粗砂粒等粗沙物质呈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弱。其中,粘粒和极细砂粒含量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增加贡献较大。流动沙丘随风沙运动而不断往复摆动的现象和土壤细颗粒的迁移和损失,对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再分配过程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渭寿  李海东  林乃峰  张涛  袁磊  孙明  孙俊  纪迪 《生态学报》2012,32(17):5609-5618
通过4a的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研究(2008—2011年),观测了北方优良沙生植物种和西藏乡土沙生植物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河谷流动沙地上的出苗、保存、生长和繁殖情况,筛选和确定了西藏高寒流动沙地人工模拟飞播的适生植物种。结果表明: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籽蒿在播后第2年便有花序和种子出现,花棒和沙拐枣在第3年开花结实,籽蒿、花棒和沙拐枣均能完成生活史。籽蒿的再繁殖能力较弱,花棒和沙拐枣的再繁殖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沙丘的形态特征对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影响较大,最适宜型(第Ⅰ类)流动沙地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最好,植被盖度达35%;较适宜型(第Ⅱ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好,植被盖度达30%;不适宜型(第Ⅲ类)流动沙地的效果最差,植被盖度尚不足10%;基本适宜型(第Ⅳ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差,但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法,植被盖度可达20%。不同沙丘部位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