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1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369篇 |
专业分类
13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沉积物质量评价"三元法(sediment quality triad,SQT)"是一种基于生物效应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毒理、生态3个基元。尽管各基元可通过选择适当参数,单独反映沉积物中致污物的环境风险,但以证据权重法结合其三基元,则更能全面描述沉积物中有害化学物质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加强化学致污物及其污染水平的生态相关性,为环境治理及修复等提供重要依据。从基元构成和数据解译两方面回顾了SQT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法在国内外的应用实例,剖析了提高评价可靠性的相关手段,并结合我国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现状,展望了SQT法的未来研究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通过替换、改进现有基元或增加其它基元的方式可提高SQT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而引入新的数据解译方法则可使本方法的评价过程更加透明、评价结果更加直观。适于评估化学胁迫对沉积物等环境介质造成的损害,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是目前主要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2.
大鹏澳潮间带底栖贝类名录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1987-1993年7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的五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983.
984.
经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苏北辐射沙洲沿岸潮滩的有孔虫为混合埋葬群,由原地生活分子和外海的异地分子混合而成。其特点是分异度偏高,丰度变化大,壳径偏小,壳体机械破坏较明显,富含壳径细小的浮游有孔虫。这些特点反映出埋葬群在形成过程中辐射沙洲区强大潮流的搬运作用,在搬运、沉积和埋葬过程中有孔虫壳体经受机械分选和破坏作用。埋葬群与生态环境因素和埋葬环境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85.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以阵列方式设置了102台红外相机,对人为干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廊道范围内人为干扰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放牧干扰占据绝对多数,共计记录到508次,占总干扰次数的89.7%。从干扰的季节分布看,人类直接干扰在7月和11月较多。放牧干扰中,黄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在10月最多,牦牛(B.mutus)则在11月前后较多;放羊的干扰在4~7月份较弱,其余月份水平均较高;而放马干扰则集中在7~10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扰主要集中在廊道的西北部,其次是东北部。研究还发现,黄牛和羊(Caprinae)的干扰主要来自廊道所在县(石棉县),而牦牛和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则主要来自邻县(冕宁县)。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说明廊道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廊道所在县,还需要与邻县联合开展工作。本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阵列监测人为干扰对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86.
987.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生长永久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出现形态、生化及表观遗传的变化特性.细胞衰老由端粒缩短、DNA损伤、缺氧或癌基因失调等因素引起,它是抵抗肿瘤发生的主要壁垒.原癌基因c-myc编码转录因子,可调控很多基因,进而影响细胞周期演进、衰老、凋亡、代谢等生物学过程.c-Myc蛋白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它可影响hTERT、p16、p53、Bmi-1和p27等衰老相关基因转录.c-Myc不仅可抑制复制性衰老,也能抑制癌基因诱发的衰老.c-Myc抑制ras诱导的细胞衰老取决于CDK2.c-Myc失活不仅能够诱导非恶性细胞(如人成纤维细胞)衰老,而且在许多肿瘤细胞中也可诱导衰老.然而,与ras基因类似,在特定条件下,c-Myc也可诱导细胞衰老,并可促进维氏综合症(Werner syndrome,WRN)缺失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988.
989.
目的: 筛选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抗原。方法: 分别用国产CHO乙肝表面抗原和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佐剂免疫BALB/c小鼠,1周后检测其脾细胞产生的IL-2和IFN-γ的水平。ELISPOT法评价铝佐剂和DC-Chol脂质体佐剂结合HBsAg促小鼠细胞免疫反应水平。结果: 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2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CHO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的20倍和119倍。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4和IFN-γ的斑点数分别为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铝佐剂的2.8倍和46.3倍。结论: 就DC-Chol脂质体佐剂而言,酵母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细胞免疫原性强,是适合用于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990.
三株沙漠放线菌XJSS-21、XJSS-39和XJSS-58的多相分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典型沙漠地区中采集的样品中分离获得3株放线菌菌株XJSS-21、XJSS-39和XJSS-58, 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反硝化能力、细胞壁化学组分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等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 发现3种沙漠放线菌均能产生纤维素酶, 淀粉酶和蛋白酶, 且菌株XJSS-21具有很强的反硝化能力, XJSS-58属于轻度耐盐菌。初步确定XJSS-21可能属于Streptomyces humidus subsp. antitumoris, XJSS-39可能属于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 XJSS-58可能属于Streptomyces mutabil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