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内人工栽培的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为研究对象, 就如何选择最优样方的面积和数目来估算川续断地上部分体积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球缺模型计算栽培川续断的地上体积, 然后利用基于套状样方的样带调查法研究估算川续断体积时的最优样方面积, 最后利用方差法计算最优采样数目。结果表明: (1)在只考虑相对平均值和相对消耗时, 25 m × 25 m是最优样方面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样方的边界效应和单位面积地上体积相对平均值的变化, 得出25 m × 50 m是最优样方面积。(2)如果预计置信度1-α是0.9, 绝对误差限度d是0.12, 总体方差S2按照常规取0.25, 则25 m × 50 m对应的最佳样方数目是25。(3)该研究实际采集了25个25 m × 50 m的样方, 计算后得到整个栽培园地(面积为72696.24 m 2)川续断的总体积90%的近似置信区间为[1909.798 m3, 2214.762 m3]。  相似文献   
962.
荒漠啮齿动物是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对于丰富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关于荒漠啮齿动物的研究较多,尤以北美的研究较为深入,涉及群落组成(Brown,1973)、生态位(Harris, 1984;Kenagy and Bartholomew, 1985)、物种共存(Brown and Munger,1985)、资源分享及微生境选择(Brown and Lieberman,1973;Price,1978)等方面;而国内关于荒漠啮齿动物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63.
影响果蝇心脏发育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的研究表明,果蝇与脊椎动物及人的心脏早期发育具有极为相似的基因控制机理,果蝇已成为研究人体心脏早期发育基因控制的理想模式动物。利用化学诱变剂甲磺酸乙酯大规模地诱变影响果蝇心脏发育的基因,利用心脏特异性抗体染色进行筛选,获得了112个有心脏突变表型的致死系,其中32个致死系的心脏畸变表型有别于目前已知心脏发育基因的突变表型。细胞遗传学定位研究表明在多线染色体的13个带纹区的某些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是目前未知的,其功能可能与发育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964.
目前,我国近海沉积物的评价主要采用化学方法,但随着结合化学、毒理及生态等权重水平的证据权重法在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上日趋完善,证据权重法在我国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业务化应用的时机已趋成熟.证据权重法是一种基于多重权重水平,通过衡量各沉积物数据信息的质量、权重以及一致性,来评估沉积物中包括致污物在内的环境胁迫可能引起的生物有害效应的方法,是现存唯一的可为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提供确定性结论的方法.本文回顾了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证据权重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方法的不同定义和主要的证据权重评价的信息解译手段,探讨了不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并就将该方法用于我国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65.
2012 年7 月到2013 年4 月,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群进行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对该群全部0-3 岁30 只个体(雄性12 只、雌性18 只) 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玩耍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且玩耍频次与年龄段呈明显负相关;0-3 岁的滇金丝猴倾向于选择相同年龄段的个体作为玩耍伙伴;0-1 岁的个体更喜欢追逐(67.5%) 的玩耍行为,1-2 岁内的个体主要采取抓打(26.6% )、撕咬(25.3% )、追逐(40.5% )的玩耍行为;2 -3 岁的个体各种玩耍行为的频次有明显差异。0-3 岁的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的玩耍频次更高。研究结果表明,0-3 岁滇金丝猴的社会玩耍行为符合年龄阶段假说、性别差异假说和运动技能训练假说。  相似文献   
966.
东北鼢鼠的堵洞行为,是其适应地下生活一种行为反应。通常认为是其避光怕风的生态习性促使其产生堵洞行为,但相关的实验证据较为缺乏。为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以及为进一步探究其堵洞行为产生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了野外试验。试验采用2×2列联表设计,将风、光因子组合为4个处理,分别为,风光都进入洞道、风进入洞道光不进入洞道、风不进入洞道光进入洞道、风光都不进入洞道。并通过自行设计的专利“风光隔离器”使每个处理达到了试验的要求。试验随机选取68只东北鼢鼠作为试验样本,并将样本平均分配到4个处理中进行试验,对堵洞与否进行记录。通过Shannon信息量互信息法、卡方独立性检验分别对风、光因子的独立性、风光单因子与堵洞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堵洞而言,风光因子是独立的,不存在交互作用(I=7.22×10-5);风、光单因子与东北鼢鼠的堵洞次数差异不显著(P﹥0.05)。野外试验表明,东北鼢鼠的堵洞行为与风和光无关。  相似文献   
967.
大熊猫主要采食竹子,因此主食竹对大熊猫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秦岭的佛坪地区的大熊猫主要取食巴山木竹以及秦岭箭竹。本文研究了海拔对这两种竹林的结构与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海拔与大熊猫季节性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海拔对竹林基径、株高有显著影响(p0.05);整齐度、均匀度、基径和株高分布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均随海拔变化而变化。(2)海拔对主食竹营养含量的显著影响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粗蛋白和总糖p=0.02;夏季粗纤维p=0.01;秋季粗蛋白p=0.04、粗纤维p=0.04和总糖p0.01)。每个竹种在叶、枝、杆三个部位间的营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海拔对竹林结构及营养的显著影响决定了大熊猫对主食竹的取食策略,夏季在高海拔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活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海拔、主食竹结构、营养以及大熊猫迁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为圈养大熊猫的饲料配比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野外大熊猫的保护和规范保护区内部的人类活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30例门诊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康复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PFT)、心肺运动试验(CPET)、血气分析(ABG)、呼吸困难Borg评分和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并比较前后变化。康复组采用功率自行车锻炼,以CPET80%峰值功率强度,每次运动30 min,每周3次,完成12周。结果: 康复组在康复后IC显著提高(P<0.01),peakW和peakVO2也显著提高(P<0.01);Borg评分和CAT评分显著降低 (P<0.01)。末次运动持续时间较首次明显延长(P<0.01)。而对照组的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在康复前后的PFT指标和血气分析等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COPD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能使COPD患者整体功能改善、运动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69.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南方森林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和高分一号(GF-1)卫星WFV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松材线虫病空间识别模型,探究地形、人类活动和林分因子等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监测病害空间分布,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评估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特征。结果表明:构建模型对松材线虫病的识别效果良好(AUC值=0.99,总体精度=0.96),可以实现对区域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情况的有效监测;归一化差异绿度指数(NDGI)、距高速公路的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重要的建模因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表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空间聚集性特征;南康区松材线虫病高发生区集中于赤土乡、朱坊镇和十八塘乡,低发生区集中于蓉江街道附近;分析变量的边际效应发现,离高速公路远、离县道近的低海拔地段是松材线虫病易发区域。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区域松材线虫病分布的快速监测,对该病害防治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0.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以阵列方式设置了102台红外相机,对人为干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廊道范围内人为干扰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放牧干扰占据绝对多数,共计记录到508次,占总干扰次数的89.7%。从干扰的季节分布看,人类直接干扰在7月和11月较多。放牧干扰中,黄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在10月最多,牦牛(B.mutus)则在11月前后较多;放羊的干扰在4~7月份较弱,其余月份水平均较高;而放马干扰则集中在7~10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扰主要集中在廊道的西北部,其次是东北部。研究还发现,黄牛和羊(Caprinae)的干扰主要来自廊道所在县(石棉县),而牦牛和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则主要来自邻县(冕宁县)。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说明廊道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廊道所在县,还需要与邻县联合开展工作。本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阵列监测人为干扰对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