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8篇
  1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疆核桃早实特性及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RAPD技术进行新疆核桃早实特性的分子标记研究,用180个10-mer随机引物分别扩增早实和晚实近等基因池DNA,筛选出5个多态性引物,结果只有引物OPG15(5’-ACT GGG ACT C-3’)在早实近等基因池及其个体中能重复扩增出一条约710bp的特异片段OPG15 710,而晚实近等基因池及其个体中无此特异片段,将OPG15 710克隆于pUCm-T载体,筛选阳性克隆用限制性内切酶Pst1消化,表明克隆片段大小正确。实步分析认为,OPG15 710可能是与核桃早实特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该标记仍在研究之中,该研究将为进一步克隆早实基因,实现早实优质,探索早实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祁连山东缘地区不同坡向的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功能群和多样性差异,该研究选择北坡(N坡)、西北坡(NW坡)、西坡(W坡)、东坡(E坡)、东北坡(NE坡)、西南坡(SW坡)和南坡(S坡)7个坡向类型,调查各坡向的植被特征(高度、盖度和频度),测定土壤因子,分析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关性等。结果发现:(1)研究区样地共有植物11科18属21种,主要有豆科(4属4种)、菊科(3属3科)、蔷薇科(1属3种)、莎草科(2属2种)、禾本科(2属2种)和蓼科(1属2种);不同坡向的植物科、属数量变化趋势与种相同,均为东北坡、西南坡、北坡(76.19%)>南坡(66.67%)>东坡(61.90%)>西坡、西北坡(19.05%)。(2)不同坡向的草地群落组成不同,其中东坡、南坡和东北坡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西南坡和北坡为草本和灌丛交错区,西坡和西北坡主要以灌丛为主。(3)不同坡向的物种功能群不同,其中东坡、南坡、东北坡、北坡和西南坡的莎草类重要值最高,西坡和西北坡只有豆科和杂类草,且杂类草重要值最高。(4)不同坡向的优势功能群不同,其中: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大小为阴坡(NE坡)>阳坡(S坡和SW坡)>半阳坡(E坡),莎草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阳坡(E坡)>阳坡(S坡)>阴坡(NE坡和N坡),豆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阳坡(S坡)>阴坡(N坡、NW坡和NE坡)>半阳坡(E坡)>半阴坡(W坡),杂类草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阴坡(W坡)>阴坡(N坡和NE坡)>半阳坡(E坡)>阳坡(SW坡和S坡)。(5)随着坡向梯度变化,物种丰富度和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其大小均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6)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和碳氮比是影响灌丛植物[瑞香(Daphne odor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重要值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养分和光照等的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功能群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93.
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豚鼠(Cavia porcellus)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s—EPSP)与蛙皮素(BOM)、P物质(SP)的关系,以探讨肽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P去极化、BOM去极化与Is—EPSP具有相关性;SP受体脱敏使SP敏感细胞的Is—EPSP减弱或消失,但不影响BOM引起的去极化;BOM受体脱敏使BOM敏感细胞的Is—EPSP减弱或消失,但不影响SP引起的去极化。大部分Is—EPSP阳性细胞对SP、BOM敏感,而对SP、BOM均不敏感的细胞多数不出现Is—EPSP。结果提示,BOM、SP通过IMG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参与了Is-EPSP的形成,受体间无交互脱敏现象。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用于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PRFA)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需行PRFA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30例,分别复合舒芬太尼静注行全身麻醉。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5分钟(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分钟(T3),15分钟(T4),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并进行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视觉模糊评分(VAS)。结果:丙泊酚组T1时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且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T1时的HR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丙泊酚组患者T1时的Sp O2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咪达唑仑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术后6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比较,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静脉全麻具有对循环影响小、苏醒迅速,患者舒适无痛等优点,是较为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5.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的化石,对研究中-新生代陆地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近年来,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的琥珀尤其珍贵,其中包括众多精美的细腰亚目(膜翅目)昆虫标本。简要介绍缅甸琥珀的地质背景,详细阐述缅甸琥珀细腰亚目代表性类群冠蜂科(Stephanidae)、缅甸冠蜂科(Myanmarommat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旗腹蜂科(Evaniidae)和举腹蜂科(Aulac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成年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及其基因类型分布状况,为本地区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分别对10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100例样品中,HPV DNA检出率为19%(19/100),其中HPV16 DNA感染率15%(15/100),HPV58 DNA感染率3%(3/100),HPV18 DNA感染率2%(2/100),HPV 16与HPV18双重感染1例。结论:本地区成年女性HPV感染主要以HPV16多见,而HPV16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对HPVDNA阳性者定期随访,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97.
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特征,报道了2种星裂衣属(Astrochapsa)中国新记录种:假疱星裂衣(A.pseudophlyctis)和察氏星裂衣(A.zahlbruckner).假疱星裂衣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地衣体壳状,皮层较为致密,子囊盘圆形至不规则形,子囊孢子无色,砖壁型,大小为30~75μm×10~25μm,未检测...  相似文献   
98.
目的:应用胃超声造影剂检测上消化溃疡。方法:采用“胃窗-85超声造影剂化水量500毫升口服后进行超声检查。结果:56例超声检获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经手术病理,胃镜证实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B超误诊8例。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赤85%;86%。结论:胃超声造影检查对上消化溃疡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
青藏铁路温性草原区铁路运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藏铁路海晏段的温性草原区为研究地点,通过铗日法确定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区域中啮齿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分析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温性草原区铁路运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所捕获的啮齿动物有甘肃鼠兔、五趾跳鼠、长尾仓鼠和灰仓鼠;从1984 年铁路投入运营以来,没有发现铁路运营带来新物种的入侵;啮齿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在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样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在铁路路基附近的种群密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距离铁路0.5 km和1 km的区域,而均匀性指数在路基附近最小;在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区域中植物群落的特征没有明显差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引起铁路路基附近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铁路修建与运营为啮齿动物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与额外的食物资源。因此,铁路建设及运营对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方青慧  杨晶  张彩军  张倩  苏军虎 《生态学报》2022,42(4):1619-1628
为明晰放牧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造丘活动的影响,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禁牧(No grazing,NG)、生长季休牧(Rest grazing in growing season,RG)、传统放牧(Traditional grazing,TG)和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CG)4种放牧管理模式样地下高原鼢鼠的新鼠丘(2个月内形成)半径、高度、表面积和体积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表面积、体积与土壤和植被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放牧管理模式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且具有季节性差异。NG下鼠丘的半径、表面积和体积最大,而CG下鼠丘的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变小(P<0.05),在8月和10月,鼠丘半径在CG样地显著小于其他3种放牧模式样地(P<0.05);8月TG下鼠丘高度最高,而5月和10月NG下鼠丘高度最高,鼠丘高度在CG样地显著小于NG样地(P<0.05)。冗余分析2个排序轴几乎全部解释了土壤因子及地下生物量与鼠丘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各放牧管理模式下影响因子不同,NG样地的土壤容重(P<0.05)、土壤紧实度(P<0.01)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RG样地的地下生物量(P<0.01)、土壤紧实度(P<0.01)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TG样地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CG样地的土壤水分、地下生生物量、土壤紧实度(P<0.05)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均显著影响了鼠丘的形态特征。可见,放牧会影响高原鼢鼠的鼠丘形态特征,进而对草地的演替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