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46篇
  1976年   40篇
  1975年   37篇
  1974年   35篇
  1973年   6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龙虾属大形的爬行虾类,为名贵海味之一,并可供观赏。在福建,每年都有一定数量龙虾出口,从发展趋势看,不仅有其捕捞价值,而且可作为近海养殖品种。福建沿海所产龙虾已知有3种,广泛分布和数量多的是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 Holthuis(图1)。全年可以捕捞,主要季节在立冬至翌年立夏间,旺汛在春分至谷雨前后,现将福建沿海龙虾的捕捞、暂养和运输方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硼酸锂(锰)和氧化铍热释光剂量计,具有良好的组织当量性和不经复杂退火手续即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试制的硼酸锂(锰)热释光剂量计,为多种重量、直径不同的白色陶瓷状圆片,受辐照后经加热发橙黄色荧光,波长在6,000埃左右;加热温度在100℃和200℃时,有两个清晰的发光峰,高温(200℃)峰十分稳定。目前测量的范围可从10毫伦琴到3×10~4伦琴。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五四。六能产生某些植物激素类物质。按本文拟定的发酵及分离、提取方法,从五四0六发酵液中分离到两个已知的植物激素类物质——苯乙酸和琥珀酸,以及两个未知成分P-2和P-7。苯乙酸和琥珀酸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分别约为50ppm和30ppm,随培养条件不同其浓度可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们测验了在室温(波动为5—36℃)贮藏4年半一8年,用脱脂牛奶作保护剂,真空冷冻干燥保存的559种20lo株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的存活力,以及其中部分菌株的主要生理特性。贮存在室温的真空冷冻干燥法保存的84种484株细菌,180种565株放线菌,59种459株酵母菌和236种502株丝状真菌的存活力分别是467(96·5%)、516(91.33%)、394(85.83%)和439(87·45%)。我们还观测了贮藏在5℃,1957年真空冷冻干燥法保存的细菌。在这种条件下保存16年的32种126株细菌,103株(81.74%)保持着活力,除个别菌株外,没有任何种的死亡。所测定的17株真空冷冻干燥保存的菌种的生理特性,与定期移植保存的同一菌株对比结果,除两株大肠杆菌,其中l株谷氨酸脱羧酶活力减退外,其他菌株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从江西井岗山地区和浙江杭州植物园等地区分离的产生井岗霉素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所产抗菌素的抗菌谱。与相似菌种比较结果,定名为吸水链霉菌井岗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jinggangensis Yen.)。  相似文献   
17.
18.
对一些农作物的“三系”的选育成功是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现象和配制杂种种子的先决条件,而对“三系”生物学特征的了解,有助于“三系”选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配合群众性“三系”选育科学实验工作的开展,我们对高梁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的小孢子、小配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发育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细胞学水平来看,胞质、胞核雄性不育遗传因子(或基因)所控制的花粉败育性状的发生的途径是复杂的。它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孢原细胞分裂的异常;花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反常;花母细胞初生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人民培育了众多的水稻品种。为着了解和掌握稻种演变的有关规律,我们从1963—1967年,用典型的晚季稻品种“短种”,在其种子植株及其分蘖个体发育的第二阶段,适当用短日(9小时/日)光照处理若干天,但不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然后将其从暗室移至早造自然长日照(14—15小时/日)综合条件下,让其结实。其后四年连续将这些种子后代在早造条件下加以培育,并每年选择其抽穗成熟提早植株,经过连续四年的选育,终于获得了具有适应早造季节条件的早季稻品种。揭露了早季稻起源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