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该研究通过构建携带突变的血小板融合细胞系,探讨12S r RNA 1555AG和CO1/t RNA~(Ser(UCN))7444GA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首先,采集携带12S r RNA 1555AG和CO1/t RNA~(Ser(UCN))7444GA双突变、单突变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构建血小板融合细胞系。其次,对构建成功的血小板融合细胞系进行一系列功能研究,包括细胞内活性氧类(ROS)生成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蛋白质水平和t RNA稳态水平的分析。通过对各组血小板融合细胞系的线粒体功能的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现,细胞内ROS生成量显示,仅携带m.1555AG单突变组细胞ROS上升66.54%,仅携带m.7444GA单突变组细胞ROS上升83.09%,而同时携带m.1555AG和m.7444GA双突变组细胞ROS上升131.08%;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示,m.1555AG单突变组的ΔΨm水平下降32.86%,m.7444GA单突变组的ΔΨ水平下降0.66%,m.1555AG和m.7444GA双突变组的ΔΨm水平下降29.8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突变样本的CO1、CO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仅携带m.1555AG单突变组中ND4、ND5和ND6差异不明显,而仅携带m.7444GA单突变组和m.1555AG和m.7444GA双突变组中ND4、ND5和ND6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m.7444GA对t RNA~(Ser(UCN))稳态水平的改变并不是很明显。提示CO1/t RNA~(Ser(UCN))7444GA突变可能只是12S r RNA 1555AG突变的病理效应的修饰因子,但在耳聋的发生过程中,还是12S r RNA 1555AG突变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2.
该文鉴定了一个来自黄酒酵母菌株D2的新基因g5170,并研究了其对黄酒酵母环境胁迫耐受性与发酵性能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此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酰胺酶(amidase)保守功能域,并在YPD培养条件下有较高的基因表达量。利用Cre/lox P系统构建了基因g5170的敲除菌株,通过扩增带有g5170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kanr筛选标记的基因敲除组件,并通过醋酸锂法转化到黄酒酵母菌株D2获得阳性克隆子,然后将质粒p SH65转到阳性克隆子中,半乳糖诱导p SH65表达Cre酶切除kanr筛选标记。重复此实验过程,最终获得两个g5170基因拷贝完全缺失菌株D2?g5170。梯度生长实验显示,与原始菌株相比,敲除菌株对高糖浓度、高温耐受性无明显变化,但对乙醇胁迫的耐受性显著降低,而过表达g5170的重组酵母菌株对乙醇的耐受性明显比对照菌株强。模拟黄酒发酵实验结果表明,敲除菌株D2?g5170的生长速率、乙醇产量及理化指标与原始菌株相似。因此,g5170基因可能与黄酒酵母适应乙醇胁迫有关,并有助于提高酵母的黄酒发酵性能。  相似文献   
133.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依靠微生物代谢作用净化污水。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及污泥的絮凝、沉降、脱水性能都有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性能改进。本文综述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EPS维持系统的功能作用,并对目前常见的多种活性污泥EPS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显著影响EPS的组成成分和数量,从而影响活性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佳的EPS提取方法是指既能获得高的EPS数量又对污泥微生物细胞破坏最小的方法。EPS提取方法的标准化是研究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基础。根据研究目的选用适宜的EPS提取方法是阐明EPS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作用、改善活性污泥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4.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是环状病毒属中的新成员,首次分离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圆斑按蚊,本研究首次对从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到的西藏环状病毒(HN11121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除第2节段以外,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株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原始分离株(XZ0906)第1~10节段核苷酸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相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0.3%(S6)~98.7%(S5)和79.8%(S6)~99.8%(S10);而HN11121病毒株与XZ0906病毒株第2节段核苷酸长度分别为2 850bp和2 838bp,分别编码950和946个氨基酸,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55.8%和47.1%。病毒VP2蛋白氨基酸位点差异结果显示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XZ0906相比存在39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基于HN11121病毒株VP1基因和VP3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N11121属于环状病毒属西藏环状病毒,但是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与在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原始分离株(XZ0906)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以上结果提示,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HN11121)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在病毒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三带喙库蚊是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同时该蚊种也是我国南方广泛存在的蚊虫种类,因此加强三带喙库蚊中西藏环状病毒监测对于了解西藏环状病毒的生物多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5.
乳酸乳酸球菌AL2产生的乳链菌肽的提纯和性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用NaCl饱和的乳酸乳酸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AL2发酵液经正丙醇提取和CM-Sephadex C-25柱层析,得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的乳链菌肽组分,比活力从24427IU/mg提高到39865IU/mg,活力回收为41.7%。Α—胰凝乳蛋白酶可使乳链菌肽丧失活性;在低pH条件下,乳链菌肽对热较稳定;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酵母菌和霉菌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6.
本实验取10只Wistar大鼠的睾丸和附睾,睾丸石蜡切片,附睾精子涂片后用苯胺蓝染色显示赖氨酸含量。结果是睾丸生精小管中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染色较深即赖氨酸含量较高,精子细胞和精子染色渐淡即赖氨酸含量降低,而附睾精子显示,在附睾头部的精子染色较深,附睾尾部的精子几乎不着色,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附睾精子,计算出头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在1左右,尾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接近于零。本实验还检测了10例正常人及10例不育者精子的赖氨酸,结果为正常人精子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不育者精子赖氨酸含量高且畸形率也高。提示精子赖氨酸含量高是核蛋白转型异常的征象,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7.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东北地区的蝇科棘蝇属二新种,属于一新种团;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 小爪棘蝇种团Phaonia minutiungula-group,新种团:雄额约为头宽1/4,上眶鬃1,口上片突出于额角;前中鬃缺如,后背中鬃4,翅前鬃发达,前胸基腹片裸,背侧片和后气门前肋具小毛,小盾全黑,前、后气门褐色;前足第1分跗节具少数长感觉毛,中胫无后腹鬃,后胫无端位后腹鬃;r-m和m-m横脉附近略具暗晕,平衡棒黄色;腹部具变色斑,各背板正中具宽的黑条。新种团主要近似游荡棘蝇种团Phaonia errans-group,但后者雄额较窄,上部的下眶鬃退化,无上眶鬃,小盾带黄色等不同。 小爪棘蝇,新种Phaonia minutiungula,雄复眼的纤毛稀而短,触角芒短纤毛状,颊高为眼高的3/7,前缘刺短小;前胫中位后鬃1-2,中胫前背鬃1,后股前腹鬃列完整且均发达;腹部背板正中黑条较宽,两侧变色斑不很明显。正模(?),吉林长白山冻原带,1989-07-15,张春田采。 黑龙山棘蝇,新种Phaonia heilongshanensis,雄复眼的纤毛长而密,触角芒短羽状,颊高为眼高的2/7;前缘刺约等于r-m横脉长的1.5倍;前胫无中位后鬃,中胫无前背鬃,后股基半部的前腹鬃列短小;腹部背板正中黑条较窄,约等于跗节宽,两侧变色斑明显。正模(?),黑龙江五大连池,1988-07-22,崔昌元采。  相似文献   
138.
进口的细菌检验仪器和辅助消耗用品的昂贵价格,使仪器不易在国内普及。因此目前国内大部分单位细菌学的检验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本文介绍我们和沪东商行技术部共同研制的国产HD—5100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该仪器吸取了国内外细菌学的新进展;可检测肠杆菌科、非发酵菌、部分弧菌科及葡萄球菌等。具有简便、快速、正确的鉴定细菌和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应用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微核与染色体畸变检测,研究了人胚细胞水提物(胚提物)的遗传毒性和抗突变效应。结果表明,(1)胚提物(3和30μg/ml,下同)可显著抑制培养人淋巴细胞的自发和γ-射线诱发的微核形成;(2)胚提物对培养淋巴细胞的自发染色体畸变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抑制丝裂酶素C(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3)胚提物显著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PCE-MN)的增加; (4)胚提物的上述抗突变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因此,作者认为,人胚细胞水提物是一种抗突变剂, 可望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并可用作为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药物,以减少毒付反应和二次肿瘤的发生率。 Abstract:Genetially toxic and antimutagenic effects of the aqueous extracts of human fetal cells(HFCAE) against mutagen-induce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micronucleus formation in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 and bone marrow of mice were studied.HFCAE (3 and 30 μg/ml)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pontaneous and γ-rays-induced micronucleus formation and MMC-induce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HFCAE (3 and 30μg/ml) strongly suppressed also micronucleus formation induced by CP in PCEs of mice.These antimutagenic effects of HFCAE were dose-dependent.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FCE might be an antimutagen and have potential value in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40.
为了解大赖草种群﹝Leymus racemosus ( Lam.) Tzvel.﹞的表型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对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5个大赖草种群(分别位于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的1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各表型性状进行了Shannon-Weaver指数( H')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16个表型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分布于哈巴河县的2个种群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值均较高。种群内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97%~40.05%,差异较大;其中,穗下第一节间长度的变异系数在各种群内均较大(17.16%~40.05%);总体上看,种群内与营养生长有关的性状(如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等)变异较大,而与繁殖有关的性状变异较小。在种群间,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1.85%、26.87%和27.85%;而小穗和外颖长度以及穗节数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分别为15.21%、16.53%和16.91%。5个种群间16个表型性状的H'值均有较大差异,并且,种群内各表型性状的H'平均值(1.660)明显高于种群间(0.23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10%,其中,第1主成分中与营养器官相关的性状(如株高、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茎节数)载荷较大,第2至第4主成分中与繁殖器官相关的性状(如穗长度和宽度、外颖和内颖长度、小穗长度和宽度以及外稃长度)载荷较大,表明这12个性状为大赖草种群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大赖草种群间的表型多样性低于种群内,且营养器官的表型变异是导致大赖草种群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