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71.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桔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人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2.
完整叶片内玉米黄质的分光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载玻片作参比材料,成功地解决了较厚叶片不能直接测定505nm光吸收来反映玉米黄质水平的难题。并通过对银杏叶片505nm光吸收的不同方法测定分析比较,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3.
利用RT-PCR方法克隆小鼠3种GDP岩藻糖:β-半乳糖苷α1,2-岩藻糖转移酶(α1,2-fucosyltansferase,α1,2-FT)基因编码区MFUT-Ⅰ、MHJT-Ⅱ、MFUT-Ⅲ,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FUT-Ⅰ、MFUT-Ⅱ和MFUT-Ⅲ间具有相当的同源性,且分别与人类H基因(78.4%)、Se基因(79.0%)和Secl基因(74.9%)具有序列同源性。将3种基因编码区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并将其分别转染于COS-7细胞,结果显示MFUT-Ⅰ和MFUT-Ⅱ基因转染后的COS-7细胞具有α1,2-FT活性,但在MFUT-Ⅲ基因转染后的COS-7细胞中检测不到这种活性。应用Northern印迹杂交法研究基因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证实MRJT-Ⅱ可在多种组织中产生3.5kb大小的mRNA转录产物,然而MFUT-Ⅰ和MFUT-Ⅲ分别只在附睾和睾丸中显著表达。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基因MFUT-Ⅱ仅为一个拷贝,而MFUT-Ⅰ和MFUT-Ⅲ可能存在2个拷贝。因此,MHJT-Ⅰ、MFUT-Ⅱ和MFUT-Ⅲ分别为鼠的H基因、Se基因和Sec1基因。  相似文献   
174.
本文报告小鼠GDP岩藻糖:β半乳糖苷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tansferase,α1,2- FT)基因的克隆,并进行功能鉴定。利用RT-PCR方法克隆小鼠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编码区 MFUT-Ⅱ,测序后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MFUT-Ⅱ; 采用磷酸钙法将其转染于COS-7细胞进行表达,通过对底物特异性比较研究酶的性质;应用 Northern印迹杂交法研究基因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法分析基因存在状态。结果证实MFUT-Ⅱ为小鼠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可编码347个氨基酸.其估计分子质量为39 kDa,和小鼠H及Secl基因具有序列同源性,分别与人类Se基因(79.0%)、大鼠Rat FTB(89%)基因、兔Rabbit FT-Ⅲ基因(77%)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用MFUT-Ⅱ基因转染的COS-7细胞具有α1,2-FT活性,MFUT-Ⅱ可在多种组织中产生 3.5kb大小的mRNA转录产物。基因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基因MFUT-Ⅱ仅为一个拷贝。这些结果证明MFUT-Ⅱ为小鼠的Se基因。  相似文献   
175.
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树种细根生产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差异目前仍缺乏了解。为此, 在福建省三明市选择了中亚热带演替前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演替后期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两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根管法对两种人工林的细根根长生产量及其动态进行了为期2年的观测, 并分析了细根生产量的径级和土层分布, 及月生产量动态与气温、降水、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两种林分的细根生产量有显著差异, 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年根长生产量约为米槠人工林细根年根长生产量的4倍; 两种林分的细根生产量呈现显著的月变化, 峰值均出现在夏季, 且2年内总细根生产量以夏季的细根生产量最大。2)两林分均是直径0-0.3 mm的细根所占细根生产量比例最大; 土层分布上, 马尾松人工林0-10 cm土层细根所占生产量的比例最大, 米槠人工林30-40 cm土层细根所占生产量比例最大。3)偏相关分析表明, 两林分细根月生产量均与气温、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或显著正偏相关, 与降水、土壤含水率的偏相关均不显著;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演替早期马尾松人工林细根月生产量与气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米槠人工林。该研究表明, 与演替后期的米槠人工林相比, 中亚热带演替早期的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量大, 且与温度间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6.
为客观反映柽柳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生态效益, 同时为新疆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结合国内外已有评价方法和新疆柽柳林自身特点, 对新疆柽柳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 (1)新疆柽柳林总面积为1232886.33 hm2, 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且大多为低盖度柽柳林, 在有柽柳林分布的十二个地州中, 巴州柽柳林面积最大, 中、高盖度柽柳林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2)新疆柽柳林生态功能总价值为4360144.11 万元, 各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 防风固沙>生态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大气。防风固沙是新疆柽柳林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其价值为3180105.99 万元, 占总价值的72.94 %。(3)低盖度柽柳林对新疆柽柳林生态服务功能贡献度最大, 因而要加对强低盖度柽柳林管护工作, 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7.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6个不同林龄人工梭梭种群的结构特征、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7年生人工梭梭林能天然更新,17年生时幼苗(高度H<30 cm)、幼树(30≤H<50 cm)和小树(H≥50 cm)的密度均达到“优”级,小树的平均高度和基径为1.10 m和1.91 cm.20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长势最好,35%的个体树高在2.50~3.00 m,23.1%个体的基径达8.00~10.00 cm; 33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高和径生长明显衰退,但自然落种更新能力依然较强; 梭梭自然落种更新密度与0~10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关联度最大(0.87),其次是土壤速效磷(0.84)及土壤水分含量(0.79),pH 8.1~8.6的土壤未限制更新层的营养生长.在主林层,与整个更新层个体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人工梭梭林母树生物量(0.77),而与更新层小树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种植密度(0.71)和母树年龄(0.70).  相似文献   
178.
毛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重金属、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华  陈俊任  钟斌  刘晨  吴家森  何丽芝  叶正钱  柳丹 《生态学报》2017,37(18):6149-6156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浙江省衢州市铅锌矿附近毛竹林地采集土样,对土壤重金属含量、pH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p H在1a中变化均不明显,且变化范围都处在4.50—4.85之间;非根际土的土壤含水率大于根际土,两者的变化幅度较大,最低值均出现在6月和10月;根际土中Zn和Cd的有效态含量远高于非根际土,而Pb的有效态含量则表现出非根际土大于根际土的特点;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在根际土中的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来看,根际土中,除有效态Pb与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重金属元素有效态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在非根际土壤中,有效态Cd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Zn和Cd则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根际土壤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非根际土,这为毛竹今后作为植物修复的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9.
了解云南,到过西双版纳的人也许都能记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中唱到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讲述的就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这片不足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我国最大面积的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生活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拉祜族等10多个世居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0.
通过非分离培养分析方法,直接从海绵体内提取细菌总DNA。以样品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用16S 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ARDRA)和测序方法对南海湛江海域海绵Pachychalina sp.体内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细菌16S rDNA的ARDRA图谱中,大多数克隆的酶切带谱间存在差异;随机挑选22个克隆进行测序得到它们的16S rDNA部分序列,大部分序列属于γproteobacterium和αproteobacterium,但有少数克隆序列与RDP数据库中收录的16S rDNA序列间的相似性极小,不参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海绵Pachychalina sp.体内细菌组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