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从拟南芥中扩增得到水杨酸诱导表达的PR-1基因启动子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含910bp核苷酸,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7%:将该启动子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B1121上,获得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启动子驱动的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prlp,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GV3101,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为深入研究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2.
南极磷虾具有分布量广、营养价值高、贮藏量大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蛋白新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从深海泥样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能够以南极磷虾为唯一碳氮源生长的蜡状芽孢杆菌,利用该菌发酵南极磷虾。对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研究了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发酵液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0℃恒温培养48 h,DPPH清除率为44.05%,总酚含量为0.059 2 mg/m L,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92.23%,还原力为200.13μmol/L,总蛋白含量为2.952 g/100 g,有机酸组成丰富,游离氨基酸含量(227.540 2 mg/m L)比发酵前(106.5796 mg/m L)增加一倍。本研究使南极磷虾这一丰富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也使南极磷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在生产中发挥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3.
[目的]以合成抗原EGFRvⅢ-BSA作为被检测物,建立检测抗EGFRvⅢ单链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优化其反应条件。[方法]利用N-马来酰亚胺甲基环己烷-1-羧酸琥珀酰亚胺酯(SMCC)将EGFRvⅢ与BSA偶联制备抗原。利用方阵滴定法对间接ELISA法的抗原包被浓度,单链抗体的稀释度、包被时间和温度、包被液、抗His-tag多抗稀释度和酶标抗体的稀释度进行优化,并对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方法学进行验证。[结果]通过SDS-PAGE电泳和全波长紫外扫面显示EGFRvⅢ-BSA合成成功。用PBS于37℃包被1.25μg/m L的EGFRvⅢ-BSA 2 h,加入19.044μg/L的ChiMR1、1∶8 000的兔抗His-tag多抗和1∶10 000酶标抗体可获得最佳ELISA检测结果。应用优化后的条件检测4.761~152.35μg/L范围内的ChiMR1显示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A-D)/[1+(x/C)^B]+D(A:1.99706;B:-1.09760;C:35.54885;D:0.01558),R2=0.99923;60μg/L和20μg/L的质控品的检测精密度分别为7.142%和4.828%;准确度分别为91.8%和82.90%,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结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为临床疾病的检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4.
快速准确地鉴定两性同型鸟类个体性别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08年春季迁徙期在崇明东滩停歇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红腹滨鹬(C.canutus)、红颈滨鹬(C.ruficollis)、尖尾滨鹬(C.acuminata)及翘嘴鹬(Xenus cinereus)5种两性同型的鹬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个体的形态特征(体重、翅长、喙长、头喙长及跗跖长)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性别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尖尾滨鹬雄性各形态特征均显著大于雌性,其他4种鹬类则相反。5种鹬类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指数在0.5%~25.3%之间,重叠度在29.4%~98.6%之间。5种鹬类判别分析判定性别的准确率在(0.69±0.06)~(0.96±0.01)之间,其中,尖尾滨鹬判别准确率(0.96)最高,翘嘴鹬判别准确率(0.69)最低。形态特征在两性间的差异程度影响性别的判别准确率。另外,两性性比对性别判别的准确率也有影响:性比偏雄性鸟类的雄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雌性,而性比偏雌性鸟类的雌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雄性。采用判别分析估测的性比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相似,表明判别分析在判定种群的性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5.
叶片和群落尺度净光合速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是研究光合作用机理的基本尺度; 而群落净光合速率(Pc)是研究群落光合能力及其与外部环境因子间关系的更好尺度, 特别是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碳循环的研究, 需要将叶片尺度的生理生态模型扩展到冠层尺度。理论上, 群落内所有叶片的累积Pn与实测群落净气体交换速率(NCE)是相等的, 但在野外实际观测中, 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该文选取敖汉苜蓿(Medicago sativa ‘Aohan’)人工草地,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6400测定Pn, 结合叶面积指数等参数推算Pc, 利用LI-8100连接同化箱测定生态系统净气体交换速率(NEE), 加上土壤呼吸速率, 得到NCE。结果表明: Pc为3.52 μmol CO2·m-2·s-1, 与实测NCE (3.56 μmol CO2·m-2·s-1)基本相等。这表明: 可利用Pn, 结合叶面积指数、群落叶片数目、健康叶片比例和群落可接收有效光照的平均比例等4个关键参数, 准确地换算Pc。然而, 利用同化箱式法测定群落呼吸速率时, 不可避免地会包含土壤呼吸, 所以在观测NCE时, 需要同时测定土壤呼吸。此外, 在冠层模型中, 群落垂直结构和光量子的非线性响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6.
棉花变异体(CHV1)的花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存在大量的生理变异和可遗传变异,从中分离到一个性状稳定的花器变异体(CHV1)。从花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显微特征分析,该变异体的所有花器官都变成了苞叶状器官,但中央数片叶状器官的基部有胎座和胚珠着生。变异体每朵花有苞叶3-7片,苞叶状器官19-41片。苞叶状器官在花梗上的排布介于“轮”与“螺旋”状之间。据花器发育理论和变异体花的生长特性推测,该变异体中控制花器发育的A、B和C功能皆失活。对造成该变异的可能机理和棉花花发育模式进行了分析。该变异材料对研究棉花花发育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理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7.
以6个群体(5个民族)342名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Y染色体上15个双等位基因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得到15个标记的变异频率分布并界定了6个群体的单体群。结果显示,在两个汉族人群中M9G的频率相当高(96.20%和96.43%),为一特征性标志;四川汉族以高M95T(82.14%)为显著特点:回族以M45A(18.57%)的高频率有别于其他5个群体(0%)。进一步对单体群分析表明,4个少数民族群体享有共同的基本单体群,并根据群体间的共有单体群比较推测出4个少数民族间的相对遗传距离,而两个汉族群体中的单体群类型即表现出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98.
根据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给出一种推广误差上界估计判据,并利用该判据进行最优核参数的自动选取。对三种不同意识任务的脑电信号进行多变量自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作为意识任务的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和分类测试。分类结果表明,优化核参数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取得了最佳的分类效果,分类正确率明显高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99.
200.
本文采用EBV(Epstein?Barr Virus)上清液转化B淋巴细胞,并加入环胞霉素A(Cyclosporine A)抑制T淋巴细胞,成功地对中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达斡尔族的部分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其中鄂温克族49株,鄂伦春族40株,达斡尔族51株,总计140株。永久保存我国特有民族的基因组,为分析其遗传学差异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immortal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were established by EBV transformation of B cells and addition of cyclosporin A to inhabit the activity of T cells.In the present study ,140 immortal cell lines of the Ewenki,the Oroqen and the Daur ethnic group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were established .Th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human genome diversi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and progress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also provide enough research materials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