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6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从疏花水柏枝、金银花、秋华柳的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对稻瘟病菌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菌株JS-1。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8S 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实验结果表明,JS-1发酵液作用稻瘟病菌后,稻瘟病菌的菌丝变细,分支减少,菌丝基质颜色变浅,作用72 h后干重显著降低。进一步实验表明,该菌产生的活性物质位于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酯相部位,对稻瘟病病菌抑制率高达96.1%。大田实验数据(天然接种圃)显示,添加该物质后,丰两优4号(中感)和广陆矮4号(易感)叶瘟病情指数分别只有16.25%和32.48%,对稻瘟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该菌株具有开发成高效生物农药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92.
宁夏甜菜丛根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宁夏甜菜上的一种病毒病的病株叶丛主要表现为黄化、焦桔和叶脉黄化坏死。从其分离的病毒粒子呈杆状,宽约20nm,长度为65—110nm、270—300nm和390—420nm,能侵染甜菜、菠菜、昆诺阿藜、苋色藜、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综上所述,认为该病害是由BNYVV引起的。 相似文献
93.
腈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用于合成多种精细化学品的化合物,它们容易制备,并且可以合成多种化合物。传统化学水解方法将腈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羧酸或酰胺通常需要高温、强酸、强碱等相对苛刻的条件,腈转化酶(腈水解酶、腈水合酶和酰胺酶)由于其生物催化过程具有高效、高选择性、条件温和等特点,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腈转化酶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于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以下介绍了腈转化酶在医药及中间体、农药及中间体、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腈转化酶被开发出来并用于精细化学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94.
一株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固体发酵培养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水杨酸甲酯(2)、水杨酸戊酯(3)、香草乙酮(4)、草夹竹桃苷(5)、2-甲氧基-4-乙烯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1-O-β-D-glucopyranosyl-(2S,3R,8E)-2-[(2R)-2-hydroxylpalmitoylamino]-8-octadecene-1,3-diol(7)、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2R)-2-hydroxyhexadecanoylaino]-8-octadecene -1,3-diol (8)、脑苷脂D(9)和脑苷脂C(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病镰刀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首次作为天然产物报道。 相似文献
95.
大肠杆菌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克隆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以及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从大肠杆菌MC1061株染色体基因组中克隆到3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MC2,MC8,MC9,这3个片段均具有正反向增强活性,对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增强活性(正向)在2~5.5倍之间。采用体内转录,RNA Dot blot杂交的方法对MC8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8片段对于基因表达的调控发生在转录水平上。用核酸外切酶III末端缺失的方法对MC8的功能区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MC8的功能区位于距其正向克隆5′端450~950bp长约500bp的区段内。在450~600bp以及840~950bp区段内至少分别含有一个功能位点。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MC8功能区有3个AT丰富区,其中2个分别位于450~600bp以及840~950bp区段内。 相似文献
97.
口蹄疫病毒3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3A基因克隆到线形化的原核表达载体pProEX\|HTb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和DH5α,经氨苄抗性筛选得到阳性克隆,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 bolt结果证实大肠杆菌菌体不可溶性蛋白中富含3A蛋白,说明3A蛋白在表达产物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所表达的蛋白含量占菌体蛋白的29.2%。 相似文献
98.
坡向和海拔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决定着林木立地条件的水热分配,为揭示川西地区升温突变前后制约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变化及其在坡向和海拔上的响应格局,通过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了4个坡向(NE、N、NW和W)的3个海拔梯度(≥3650 m)共12个岷江冷杉的标准年表,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升温突变前后(1980年)限制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及径向生长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升温前,生长季(7月)低温和降水、前一年冬季(10—11月)最高温和平均温制约岷江冷杉的生长,而当年春季(3月)温度的升高和生长季前(5月)较多的降水不利于其生长。升温后,4个坡向的林线、东北坡中海拔,西坡中、低海拔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大部分月温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且上述样点树木径向生长明显加速。1980年升温前,制约不同样点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具有一致性——坡向和海拔对其径向生长与温度相关关系的干扰和影响较小。增温促进了各坡向林线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且偏阳坡在更大的海拔范围内对增温表现出正反馈。研究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不同坡... 相似文献
99.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