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通过对Alondra、Orofen等5个小麦品种进行花药培养,同时以新春9号、京771、CB037等9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不同的小麦品种相互间配制24个正、反交组合,分析小麦加倍单倍体无性系和品种间杂交后代中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变异,探讨利用花药培养和杂交手段改良HMW-GS组成的可能性。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小麦加倍单倍体无性系中HMW-GS发生了频繁变异,Alondra加倍单倍体中变异率最高(61.8%),Verry加倍单倍体次之(16.7%),均出现了原始材料中所不具备的亚基类型;HMW-GS在部分F1杂种中呈现不完全共显性、亚基表达沉默和正、反交亚基表达不一致现象,宁春4号/CB037、京771/宁春4号2个组合中出现了双亲所不含有的亚基;通过连续自交和对新出现亚基的跟踪选择,获得了表达新亚基的高代株系。研究结果对于改良小麦加工品质,加深了解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遗传特性、结构特性等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2.
Ordered differential display (ODD) was developed recently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enes. It was further improved with the specific complexing property between biotin and streptavidin by the authors. First, random primer and biotinylated oligo (dT) primer were used to make pools of double strand cDNA. Second, streptavidin-coated PCR tube is used to absorb 3′ESTs specifically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other DNA fragments. In the case of 3′ESTs comparison patterns between embryonic brain and body of SD rat, more than fort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cloned and identified. The function of rZIC gene, one of the genes identified and cloned, was studied through ethological experim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rZIC gene was associated with locomotion activity of adult mice.  相似文献   
133.
134.
【目的】探究不同杀虫剂对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毒力及对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2种害虫的抗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5种田间常用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力,并测定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下2种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不同杀虫剂对2种蓟马的毒力依次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LC_(50)分别为0.28和0.03 mg·L~(-1)。不同药剂的亚致死剂量(LC_(25))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普遍具有诱导作用。其中,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326.40 U·mg~(-1),是对照的9.37倍,而乙基多杀菌素对花蓟马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245.35 U·mg~(-1),是对照的9.32倍;吡虫啉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物酶(POD)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和246.79 U·mg~(-1),是对照的37.10和20.57倍;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氢酶(CAT)和羧酸酯酶(Car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246.79 U·mg~(-1)(CAT活性)和12.53、11.99 U·mg~(-1)(CarE活性);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77527.59、66927.39 U·mg~(-1)(GST活性)和2.34、2.22 U·mg~(-1)(AChE活性)。【结论】5种杀虫剂中,乙基多杀菌素对2种蓟马的毒力最强;西花蓟马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135.
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分泌的趋化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36.
从生产力复霉素SV的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mediterranei)U119的工业发酵罐裂解液中,分离到一株新的噬菌体φMMR。该噬菌体经多次单斑分离、纯化,得到的噬斑多数为清亮的(约占90%),其它噬斑为浑浊斑,但未能从中分离到溶源菌。在被测试的可能的宿主菌中,φMMR1不能感染除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以外的菌株,说明寄主范围很窄。对φMMR1的增殖和储存条件,诸如pH值、温度、二价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等对φMMR1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φMMR1为长尾无收缩尾鞘,头为正多面体,属长尾噬菌体科B1亚群。制备了φMMR1的兔抗血清,并测定了φMMR1以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为宿主菌的一步生长曲线。使用2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φMMR1DNA进行了单酶切分析。结果表明,φMMR1基因组DNA为线状双链,未找到粘性末端,大小约为596kb。φMMR1DNA的G+C含量为67%。利用SDS-PAGE分析了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多肽的组成。纯化的裸露噬菌体DNA可利用电穿孔技术成功地转染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  相似文献   
137.
辽宁复州湾剖面寒武系地层出露连续且沉积现象较为丰富,芙蓉统长山组、凤山组微生物岩发育。研究区寒武系芙蓉统微生物岩多为小型柱状,与围岩有明显界限,纹层较为模糊,与华北其他地区寒武系芙蓉统大型柱状叠层石有明显差异。芙蓉统微生物岩主要由暗色致密泥晶和微亮晶颗粒组成,内部发育有生物碎屑、白云石、方解石和黄铁矿颗粒等,显示出微生物岩内部复杂的显微组构,同时柱状微生物岩中保存多种类型的微体生物,如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蓝细菌,以及海绵骨针集合体等。致密泥晶组构中粘结着大量的生物碎屑,包括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因此,复州湾剖面芙蓉统微生物岩中发育的钙化微生物和多样性颗粒的存在,为探索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也为寒武系叠层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长期运动训练对机体血清中磷酸化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29名专业运动员(运动组)和2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中AMPK水平.结果:运动组和对照组血清中AMPK浓度值分别为211.00±13.68U/L和9.70± 2.45 U/L,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长期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机体血清中AMPK水平,有效增加组织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39.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之一,它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患者以中青年以及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孕妇和肝脏疾病患者若感染HEV可能引发重症肝炎且病死率高。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死率可高达20%-30%[1,2]。戊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以散发多见,流行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1986-1988年新疆南部地区发生的戊型肝炎水型流行是迄今世界上最大一次流行,共计发病119 280例,死亡707例[3]。近些年来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戊型肝炎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重型肝炎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控制该病已刻不容缓,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戊型肝炎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本文针对戊型肝炎治疗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眼107例,按屈光度不同分为Ⅰ组(-6 D至-8 D)、Ⅱ组(-8.25 D至-10.D)、Ⅲ组(-10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部9个不同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即直径1 mm(黄斑中心凹区)、1-3 mm(内环区:B1、B2、B3、B4)和3-6mm(外环区:C1、C2、C3、C4),比较期间的差别,并分析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组与Ⅱ组及Ⅲ组、Ⅱ组与Ⅲ组黄斑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及Ⅱ组外环区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内环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及外环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233、0.248、0.278、0.383、0.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高而呈区域选择性萎缩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