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7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为分析燃煤电厂周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及其中汞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春季对贵州某燃煤电厂周边TSP、PM_(10)、PM_(2.5)进行样品采集,应用冷原子荧光汞分析仪对颗粒物中汞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SP、PM_(10)、PM_(2.5)的体积浓度范围分别为83.7~162、65.2~130、43.6~87.1μg·m-3,超标率分别为0、5.63%、25.7%。汞的体积浓度(Cv(Hg))分别为68.5~102、58.9~84.9、51.4~80.9 pg·m~(-3);汞的质量浓度(Cm(Hg))分别为571~810、627~913、693~1083 ng·g~(-1);从空间分布看,上风向颗粒物样品中汞浓度低于下风向,主导风向高于非主导风向,主要受当地风向和采样点位置影响。汞在颗粒物中的PM_(2.5)/PM_(10)和PM_(10)/TSP值分别为67.5%~95.2%、83.1%~98.8%,明显高于其相应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比值,表明汞主要在细颗粒物中富集。  相似文献   
202.
为了解圈养雄性林麝维持社会等级的冲突行为模式,于2016年6月1日至7月28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采用行为取样法对14只圈养雄麝进行了防御、追击、取代、进攻及威胁等社会冲突行为取样,分析了圈养雄性林麝社会等级与其发出(接受)的冲突行为类型和表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麝雄性圈养群发育了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作为冲突行为发起者,雄麝均有防御行为和侵犯行为(追击、取代、进攻和威胁)的表达,其防御行为的表达频次(7.71±2.18,n=14)显著高于追击(1.29±0.50,n=14)(P0.05)、取代(1.36±0.57,n=14)(P0.05)、进攻(0.21±0.15,n=14)(P0.05)和威胁(1.29±0.77,n=14)(P0.05) 4种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防御行为表达频次与其社会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序位雄性发出的侵犯行为类型不同,高序位雄麝的高强度侵犯行为(追击和进攻)和低强度侵犯行为(取代和威胁)均有表达,低序位雄麝缺失高强度侵犯行为,仅表达取代行为;作为冲突行为的接受者,雄麝接受的取代行为频次(1.43±0.53,n=14)显著高于进攻(0.29±0.12,n=14)(P0.05)和威胁(0.36±0.16,n=14)(P0.05);中等序位雄麝接受侵犯行为的频次(5.50±1.50,n=2)有高于低序位雄麝(4.60±2.088,n=5)和高序位雄麝(1.14±0.55,n=7)的趋势(P0.05)。由此得出,圈养林麝社群主要通过展现较低强度的侵犯行为维持其社会等级结构,冲突行为的发起者多是序位较高的雄麝,其高强度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203.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4.
揭示竹林与其林下植被细根单独和混合分解特征,探讨竹林细根与其林下植被细根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毛竹林林下植被的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与林下植被芒箕(Dicranopteris pedata)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试验周期为1年。结果表明(1)毛竹和芒箕细根初始化学组分有着明显差异,碳(C)含量、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毛竹显著高于芒箕(P0.05),而氮(N)含量、磷(P)含量和氮磷比(N/P)均芒箕高于毛竹(P0.05)。(2)毛竹和芒箕细根分解系数(k)分别为0.66±0.04和0.42±0.41,毛竹细根分解速率显著高于芒箕;土壤温度与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细根分解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3)毛竹和芒箕细根碳(C)、氮(N)、磷(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毛竹细根碳(C)释放速率高于芒箕,但细根氮(N)和磷(P)释放率均低于芒箕。(4)混合分解的实测值和期望值对比结果表明毛竹和芒箕细根混合对分解速率和磷(P)元素的释放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碳(C)元素的释放,抑制了分解初期氮(N)元素的释放。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单独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不同;细根混合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合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不同阶段性和不同方向(正或负),说明林下植被通过影响细根养分释放而影响竹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205.
以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毛红椿4个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06—2016年调查毛红椿有性繁殖和自然更新的情况,分析其繁殖适合度系数和个体水平适合度.结果表明:九连山毛红椿各地理种群结实单株的初始数量较少(3~9株),经70余年的繁衍发育,现存结实单株的数量仅2~10株,且来源于原始单株或子1~2代.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差异显著,但结实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群落发育成熟,土壤种子库保存与种子萌发的失利,导致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林木数量近乎为0.毛红椿最佳性成熟年龄为40年,早期优势明显,适合度系数早期快速增长,为2.0~2.8,但急剧减少至0.3~0.5,之后较平稳减速至近乎于0;种群间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0~14株·cm2)存在较显著差异,但均较低,甚至低至0;以现有繁殖率计算,有性繁殖与更新的适合度实测值均远低于预估值.总之,受有性繁殖遗传适合度低的影响,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与更新能力趋同衰退;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进一步降低且面临更高的投资风险,现有繁殖体系因此失衡并趋于恶化.建议开展繁殖交配、授粉结实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同时人为干预林分环境,于结实期清理林地枯落物,在幼苗至幼树生长过渡期适当疏伐.  相似文献   
206.
本文报道了珞巴族正常人群的12项肤纹参数.样本包括了142名男性和190名女性.参数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作了比较,用聚类分析法算出各民族间的距离,并绘制了聚类图.结果提示民族间的肤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7.
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GATA)~4|分别与近交系小鼠BALB/c和经10年 30代培育而成的自发突变型近交系先天遗传性白内障BALB/cBk-Cat小鼠进行DNA分杂交,DNA指纹显示:(1)BALB/c小鼠个体之间以及BALB/cBk-C at小鼠个体之间没有差异;(2)BALB/c小鼠与BALB/cBk-Cat小鼠的DNA指纹在23-6kb之间的区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8.
铁皮石斛的离体开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为一种野生兰科植物,在栽培条件下,从种子萌发到开花通常需要3~4a.研究了多种植物激素和多胺对该种石斛组织培养中花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合适浓度的亚精胺(spermidine)或BA(6-苄基腺嘌呤),或同时加入NAA(萘乙酸)和BA均可诱导原球茎或由之形成的无根小苗在3~6个月开花,频率在31.6%~45.8%.当将原球茎在加有ABA(脱落酸)的培养基上预培养后再移到加有BA的培养基上,花芽形成的频率可提高到平均达82.8%(个别实验中可达100%),这种诱导提早开花的现象也与实验材料的发育阶段(原球茎、无根小苗、已生根的小苗)有关,通常发生在根的形成受到完全或部分抑制的情况中.  相似文献   
209.
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初始衰退的珠心细胞,ATP酶只定位于细胞膜上,其它部位未见有ATP酶活性。衰退中期的珠心细胞,细胞膜上ATP酶活性减弱并逐渐消失;细胞核染色质和细胞质中一些细胞器上存在ATP酶活性。在严重衰退的珠心细胞中,只在细胞核染色质上存在ATP酶活性。珠心细胞的细胞核以两种方式衰退。衰退的细胞核染色质碎片仍存在ATP酶活性,并向胚囊方向转移。推测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细胞膜上ATP酶变化反映了珠心细胞生理状态转变;细胞核染色质上ATP酶与其形态变化和运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10.
本文记述了异Xiu科一新属,即滇Xiu属Dianphasma gen。nov。一新种即微翅滇XiuDianphasma microptera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小中甸,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