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巴西橡胶树乳管细胞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细胞器———黄色体 ,它相当于一般植物的液泡 ,具有单层膜 ,内含大量的胶乳凝固因子。在黄色体膜上存在着NAD(P)H氧化还原酶 ,在此酶的作用下 ,黄色体能利用NAD(P)H消耗O2 生成O- ·2 。胶乳是乳管细胞的细胞质 ,胶乳中不含叶绿体 ,且含有的线粒体甚少 ,但黄色体占胶乳鲜重的 1 0 %~ 2 0 % ,它所产生的活性氧可能会伤害乳管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破坏黄色体膜 ,体中内含物释放到胶乳中 ,引起胶乳原位凝固 ,乳管发生死皮病(d′Auzacetal.Physiologyofrubbertr…  相似文献   
22.
虫草是寄生于昆虫、少数真菌和植物体上的一类真菌,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 s.l.真菌的总称,是具有营养、保健和医疗功效的宝贵生物资源。目前我国的虫草产业涉及了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蝉花Isaria cicadae及其相关真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发展历史、产品研发、功效及市场等方面对我国虫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虫草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
2018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对9,302种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此次评估还对IUCN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文总结了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 缺少汉语学名; (2)大量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及动态变化等信息缺乏; (3) IUCN的部分评估标准在大型真菌中难以使用; (4)物种的受威胁因素不明确, 缺乏科学定量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建议: (1)加强真菌分类学研究, 按命名规范拟定物种的汉语学名; (2)加强大型真菌的资源调查, 对重要物种和多样性热点区域进行长期定点监测; (3)引入物种分布建模等定量分析方法, 完善IUCN的评估标准, 使之更适用于大型真菌的评估; (4)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交流互动平台, 扩大红色名录工作的影响, 加强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4.
祁智慧  周欣  张海洋  田琳  蔡磊  唐芳 《菌物学报》2020,39(4):683-694
真菌生长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及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3个省78份稻谷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共分离622株真菌,经初步鉴定分属于17属73个物种。南北方因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稻谷真菌数量和物种组成都存在很大差异。南方稻谷表面真菌数量(10 4cfu/g)明显高于北方(10 3cfu/g)。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主要属于枝孢属Cladosporium,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等。进入储藏期后,由于中国仓储管理要求较高,储藏环境相对稳定(aw≤0.75),耐旱真菌阿姆斯特丹曲霉和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占比40%以上)成为优势种,这类真菌可作为储藏期粮堆异常的早期预警指示菌。南方收获期感染的黄曲霉和黑曲霉进入储藏期后仍保持优势比例,导致储藏期间毒素污染风险必然增加,因此南方稻谷收储环节均应加强监管。本研究通过分析南北方收获和储藏环节稻谷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及产毒真菌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国粮库在稻谷收储环节的真菌毒素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蔡磊  BORAH Dipankar  刀志灵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02-140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作者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 & A. Joe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Roxb.)D. J. Middleton & Mich. Möller] [原长圆叶唇柱苣苔Chirita oblongifolia(Roxb.)Sinclair]。Lysionotus bijantiae的模式标本采集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南坡,该地区苦苣苔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作者因其花具2枚发育雄蕊而将其归于吊石苣苔属,花萼分裂不达基部而与吊石苣苔属其他相关种类比较,而忽略了其种子先端不具附属物的特征。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该种在墨脱境内居群以及其模式产地居群的种子均无附属物,从而证实了该种不是吊石苣苔属的物种,而是属于汉克苣苔属。因此,作者将Lysionotus bijantiae处理为Henckelia oblongifolia的新异名,同时提供了长圆叶汉克苣苔的彩色图片(含种子扫描图)、选定模式标本,并给出了吊石苣苔属和汉克苣苔属的区分方法和主要识别特征,不仅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而且避免更多的物种分类混淆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27.
在进行我国淡水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墨鱼状假黑囊壳Pseudomassaria sepincoliformis,二隔四壳座菌Quaternaria dissepta和萨尼亚小镰孢Fusariella sarniensis。文中对每个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及讨论,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8.
报道了产自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贵州省7种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狭冠长蒴苣苔(Didymocarpus stenanthos Clarke)、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ex A.DC.)、石蜘蛛(Pinellia integrifolia N.E.Brown)、网子度量草(Mitreola reticulata Tirela-Roudet)、棒距虾脊兰(Calanthe clavata Lindl.)、金长莲(Staurogyne sichuanica H.S.Lo)和石萝藦(Pentasacme championii Benth.),其中叉柱花属(Staurogyne Wall.)和石萝藦属(Pentasacme Wall.ex Wight)为贵州省新记录属,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CSFI)。这些植物新的地理分布对于贵州北部植物区系和丹霞地貌植被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Ebox元件在谷氨酸 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 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基因表达中的地位,构建含Gclc上游5.9 kb调控序列,及突变Ebox(-3 853~ -3 848)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道载体.转染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L2),比较野生与突变报道载体的转录活性.共转染野生型载体与转录因子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1/2(differentiated embryo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1/2,DEC1/2)真核表达载体,检测DEC1/2对Gclc转录活性的影响;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 EMSA)和超级迁移率实验(supershift assay)检测Ebox元件是否与DEC1/2特异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ec1/2过表达对Gclc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载体构建符合预期;突变Ebox元件可显著上调Gclc荧光素酶活性(P<0.01);共转染DEC1/2表达载体显著下调Gclc荧光素酶活性(P<0.01);EMSA证实Ebox元件(-3 853~-3 848)与核蛋白结合,且特异性强;超级迁移率显示,结合的核蛋白有转录因子DEC1、DEC2;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DEC1/2的表达明显下调Gclc的内源性表达.结果提示,转录因子DEC1与DEC2具有Gclc表达抑制活性,可能与Ebox(-3 853~-3 848)有关.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