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71.
1974年及1976年我们在广西龙州右江和辽宁宽甸浑江,分别采得两种经济意义较大的蚌类——椭圆丽蚌Lamprotula gottschei(Von.Martens)和佛耳丽蚌Lamprotula mansuyi(Dautzenberg et Fischer),均属蚌科。为我国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372.
基因表达是生命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基因表达的调控对于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可以在时间、空间上调控基因表达的技术。光遗传学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已经允许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时空精度调控基因表达。该文将介绍光控基因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疾病治疗、代谢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探讨光控基因表达系统未来在各种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相似文献   
373.
衣原体感染常表现为持续性感染,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慢性疾病。衣原体成功逃逸宿主免疫反应是其维持持续感染的前提,目前已知衣原体可通过逃避宿主细胞溶酶体融合、调控宿主细胞免疫反应、干扰宿主细胞凋亡与自噬活动以及诱导宿主细胞蛋白质组改变等方式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现就衣原体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4.
以岷当归幼苗为材料,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低温(4℃和-7℃)胁迫下交替呼吸途径对当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荧光特性的影响,探讨交替呼吸途径在当归响应低温逆境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当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L)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同时,低温胁迫也导致当归幼苗叶片交替呼吸容量显著升高;在低温胁迫下,经交替呼吸途径抑制剂[1 mmol·L~(-1)的水杨基氧肟酸(SHAM)]预处理的当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Y(Ⅱ)、ETR及qL进一步显著下降,而NPQ进一步显著升高,且温度越低升降幅度越大。研究发现,低温胁迫对当归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以及PSⅡ的光化学性能产生了显著抑制,低温胁迫下交替呼吸途径对当归幼苗叶绿素合成以及PSⅡ的光化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5.
把杉木林改造成乡土阔叶林,不仅能提供高价值木材,而且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我国目前改造退化针叶林最常见的经营模式之一,但这些改变对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我们尚知之甚少。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和米老排林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其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和杉木林相比,改造后的红锥林和米老排林灌木层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但其草本层植物只有物种丰富度极显著降低(P<0.01),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改造后的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冗余分析(RDA)确定导致林分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杉木林改造成红锥林和米老排林后的冠层透光率、土壤碳氮比、土壤含水量和凋落物碳氮比的显著变化,而冠层透光率和土壤碳氮比的显著变化是导致其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异的主要因子;(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微地形、乔木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独立效应对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它们的交互效应。该研究为科学经营管理人工林和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6.
复层混交种植的近自然化经营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常用的营林模式之一,但目前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讨该营林模式对土壤碳组分及其转化的影响,该文选取南亚热带复层混交经营的马尾松近自然林(C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未改造的马尾松纯林(PP)作为对照(CK),重点探究异龄复层混交后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复层混交后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提高;与PP相比,CP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SOC、高度不稳定有机碳(LOC)、中度不稳定有机碳(IOC)、惰性有机碳(ROC)、土壤碳氮比(C/N)、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微生物呼吸(MR)、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提高,而其MBC/MBN和微生物代谢熵(qCO2)却显著降低。(2)几乎所有原土和土壤团聚体的SOC、总活性有机碳(LOC+IOC)、ROC和ROC数(RCI)均与MWD呈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377.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正常培养和氧糖剥夺再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差异微小RNA(microRNA,miRNA)。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正常组和OGD/R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上清的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到提取的外泌体呈典型囊泡状,包膜完整,含有低电子密度的物质;纳米颗粒追踪技术(NTA)检测到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大小为100.5±31.1 nm,占比为 96.8%;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提取物中有外泌体标志性蛋白肿瘤易感蛋白(tumour-susceptibility protein, TSG101)、热休克蛋白60 (heat shock proteins 60, Hsp60)、ALG-2相互作用蛋白X(ALG-2-interacting protein X, ALIX)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OGD/R组共有41个miRNA发生显著改变,其中20个miRNA显著升高,21个miRNA显著降低(P<0.05)。基因本体功能(GO)分析显示,差异靶基因主要参与蛋白质糖基化、脂质代谢过程、磷酸化作用、高尔基体、内质网、内吞体、细胞质囊泡和细胞突起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靶基因主要与丁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线粒体自噬和P53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对正常组和OGD/R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测序并进一步施行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为后续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对氧糖剥夺再灌注神经元发挥的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78.
张锦涛  梁子婷  董亮 《病毒学报》2022,38(2):470-478
21世纪初,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在内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暴发,冠状病毒尤其是能够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HPCoVs)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HPCoVs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下,阐明其致病机制并控制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对抵抗病毒感染,避免过度反应至关重要。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多种天然免疫信号在冠状病毒感染过程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HPCoVs特征及其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的应答情况作一综述,借此探寻重症感染患者炎症反应旺盛的原因并解释其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探寻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79.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时间窗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1:1抽签法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7-12 h进行介入治疗,研究组在发病后≤6 h进行介入治疗,检测、记录血清FGF21表达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周的血清FGF21水平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 %,低于对照组的26.7 %(P<0.05)。在两组120例患者中,发病后≤6 h进行介入治疗为影响患者治疗后血清FGF21水平、近期疗效与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发病后≤6 h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促进血清FGF21的释放,提高治疗近期疗效,改善心功能,也可降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介入手术时间窗与血清FGF2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0.
耐酸性是乳酸菌重要的益生菌性状之一。实验采用半定量RT-PCR法分别对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培养后的3株不同干酪乳杆菌的H -ATP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基酸度增加干酪乳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特别在pH4.0条件下干酪乳杆菌的生长受到强烈的抑制;H -ATP酶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培养基酸度的增加而增加。推测H -ATP酶与干酪乳杆菌耐受酸性条件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