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416篇 |
专业分类
13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9 年8 月至9 月期间, 在广东粤西选择2 口斑节对虾养殖土池(303、501 号池), 每14 天一次定期采集养殖对虾和水样, 检测了对虾血清的PO、SOD、Ua、AKP、ACP 等免疫酶活力和水温、DO、氨氮、亚硝氮等环境因子, 探讨养殖对虾免疫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 较高的COD、BOD、pH 与较低盐度的303 号池对虾血清SOD、Ua、AKP、ACP活力大体上低于501 号池, PO 活力高于501 号池; 8 月25 日到9 月8 日, 501 号池氨氮、亚硝氮和硝氮浓度由高于303 号池转变为低于303 号池, 其对虾血清PO、SOD 活力由低于303 号池转变为高于303 号池。本实验中COD、BOD、pH 与盐度的耦合作用对斑节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的影响是明显的, 氨氮、亚硝氮和硝氮为影响斑节对虾血淋巴PO、SOD 等活力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fq基因在Mesorhizobium huakuii 7653R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特性。【方法】利用pK19mob同源重组方法构建7653R hfq基因的插入失活突变株7653RΔhfq,并构建互补菌株7653RΔhfq-C,对hfq在压力胁迫和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与野生型7653R相比,突变株7653RΔhfq的生长速率降低,热激处理后致死率升高;hfq突变影响了7653R中部分sRNA的表达;在4.5%乙醇和50 mmol H_2O_2生长胁迫下,突变株适应性明显较野生型差。另外,接种突变株的紫云英结瘤能力和固氮酶活性都明显降低。【结论】hfq基因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在7653R抵御外界胁迫环境和与宿主紫云英的共生固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大鼠白介素10(rIL-10)基因是否可通过半乳糖配体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在大鼠肝脏内靶向表达。方法将已构建好的rIL-10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与半乳糖配体转染试剂按jetPEI.Gal/DNA(N/P=10)比例混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转移至大鼠体内。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rIL-10基因转移至体内0h、24h、7d和16d后大鼠肝、肾、脾和肺组织及血清中r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rIL-10基因转移前大鼠肝、肾、脾和肺组织末扩增出明显rIL-10mRNA表达,转移7d后rIL-10表达主要分布在肝组织。肝组织中rIL-10mRNA表达在基因转移24h和7d时显著升高。血清中的rIL-10浓度在转移后24h和7d浓度分别为(107.92±12.26)pg/ml和(33.2±13.15)pg/ml。结论rIL-10基因通过半乳糖配体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可有效的转移至大鼠体内,并可在肝脏靶向表达一周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脂多糖气管内滴注制备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一种轻型ALI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病的早期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重要的观察手段。方法给予45只SD大鼠气管内灌注内毒素0.5 mL/kg(LPS 200μg/mL),观察4、12、24及48 h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改变;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数、白蛋白等。结果在观察时间内实验动物均存活。LPS给予后实验组病理检查发现①肺间质水肿;②肺泡腔内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浸润和红细胞渗出;③肺泡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破坏。以LPS给予后4~12 h为最严重。BALF中PMN及白蛋白明显增加。结论气管内灌注内毒素0.5 mL/kg(LPS200μg/mL)成功地建立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疑似麻疹风疹的血清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麻疹风疹病例的流行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166例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血清中IgM阳性抗体的检出情况,以及各年龄段、月份IgM抗体阳性的例数及构成比。结果: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中有36.1%的患者检测出IgM抗体阳性,其中麻疹IgM阳性以0-1岁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可达44.4%。从月份来看,12月、8月和5月是麻疹的好发时期。风疹IgM阳性以2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检出率最高,为75.0%,7月、4月和5月是风疹的易感季节。结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有较高的IgM抗体阳性检出率,0-1岁婴幼儿和2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麻疹风疹的易感人群,4-5、7-8和12月是发病的高峰时期,临床应注意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7.
AM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建立共生体系。目前,AM真菌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探究AM真菌在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个体水平上,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在种群水平上,分析AM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吸收土壤矿质营养的分配和调控策略,围绕构成草原植被的两大组成成分:牧草和有毒植物,论述AM真菌对植物种群增长和衰败的调控机制,并从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角度,探讨AM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围绕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退化草原的修复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菌根生态学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缺体(nullisomic,2(n-1))是相对于正常生物个体(euploid,2n)的染色体组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有机体,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遗传材料,能够实现对单条染色体的遗传解析。本研究通过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2n=38,AnAnCnCn)与先前获得的剥离白菜(restituted B. rapa,RBR,2n=20,AnAn)进行杂交及连续回交,通过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首次筛选出了甘蓝型油菜C染色体组的两个缺体系:C1染色体(NC1)和C2染色体缺失的缺体系(NC2)。随后对两个缺体材料的花粉母细胞(pollen mathor cell,PMC)观察证实,在终变期的PMC呈现18个二价体,减I后期染色体以18∶18均等分离为主,但在后期I及后期Ⅱ均出现不同频率的落后染色体。与亲本相比,两个缺体的生物量、花粉育性、结实率等显著降低,且表现一些特有性状,例如NC1全叶被覆毛刺,NC2开花时间比亲本提早近两个月,说明缺失染色体上携带有相关性状的抑制基因。这两个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诱导小鼠系膜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可能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的小鼠系膜细胞(MMC)分为正常对照组、刺激组、刺激+空质粒组(sh-HMGB1)和刺激+质粒组(sh-SREBP-1);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RT-PCR检测HMGB1、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表达;Wes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检测显示IFN-γ刺激组MMC细胞中出现明显脂滴;IFN-γ刺激能够上调HMGB、SREBP-1和FASmRNA及蛋白表达;沉默HMGB1能够降低IFN-γ诱导的SREBP-1和FAS上调,并减少细胞内脂质沉积;沉默SREBP-1能够减少HMGB诱导的MMC细胞内脂质沉积。结论:IFN-γ可能通过上调HMGB/SREBP-1/FAS的表达促进小鼠系膜细胞内脂滴沉积。 相似文献
20.
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白兰(Michelia alba Dc.)花被片不同发育阶段的香精油,并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白兰花被片5个发育时期的香精油的化学成分不同,分别鉴定出30、29、28、30和27种化学成分.含量较多的是萜类化合物、烷烃类物质、酯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有16种化学成分在3个以上时期能检测到,其中14种萜类化合物,1种胺类化合物和1种芳香化合物.有7种成分是第Ⅳ期独有的.由此推测,白兰花发育的第Ⅳ时期是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的最佳时期,但在不能及时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或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选择第Ⅲ时期采摘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