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为系统研究缺钙对大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水培法分析了不同缺钙程度下,大白菜幼苗的生长、生化和光合指标的特征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100%Ca(4 mmol·L~(-1) Ca~(2+))相比,50%Ca(2 mmol·L~(-1) Ca~(2+))培养4周虽然没有显著抑制大白菜幼苗的生长和净光合速率(P_n),但其叶绿素含量已显著下降;随着缺钙程度的加重,大白菜幼苗的整株鲜重和P_n逐渐下降,叶片叶绿素a/b比值逐渐增大,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缺钙大白菜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ΔV_t和ΔW_t曲线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在100 ms处明显出现一个凹峰(G相);此外在缺钙大白菜ΔW_t曲线的K相上(300μs)也出现了特征性的凹峰,且随着缺钙程度的加重,凹峰值下降。两处凹峰的出现说明缺钙导致供体侧电子供应相对减少,但光反应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未受影响。缺钙条件下,大白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要特征是由于放氧复合体电子供应能力减弱,导致到达最大荧光的时间(T_(fm))显著延长,单个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效率(ABS/RC、TR_o/RC、ET_o/RC)下降,质体醌库(S_m)相对增大。上述结果为了解缺钙对大白菜幼苗的胁迫效应和伤害机制以及大白菜缺钙的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02.
测定了浙江省(富阳的龙王坎、碧东山和五尖山以及临安的方山)4个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inn.)Link]野生种群种实11个表型性状及土壤元素含量和p H值;在此基础上,对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供试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了表型性状与土壤相关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11个表型性状中,除种子千粒质量外,种群间其他表型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富阳碧东山种群的多项指标值均最大;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明显(6.97%~45.72%,均值为19.98%),按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单果种子数、单果质量、单果果壳质量、果实长、果实宽、果形系数、果口直径、种形系数、种子宽、种子长、种子千粒质量;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14.83%;11个表型性状中,种形系数和种子千粒质量与其他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均较小,而果实长、果实宽、果口直径、单果质量、单果果壳质量和单果种子数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4个种群的土壤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土壤均呈弱碱性;各表型性状与同一土壤因子的关联度系数差异较小,但不同土壤因子与同一表型性状的关联度系数差异明显,关联度系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p H值、Na含量、K含量、Cu含量、Mn含量、Ca含量、Mg含量、N含量、Fe含量、P含量、Zn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果果壳质量、果实宽、单果质量、果实长、种子长、种形系数和种子千粒质量对蜡梅野生种群种实表型性状变异起主要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4个蜡梅野生种群分为3组,其中,临安方山和富阳龙王坎2个种群归为一组,另2个种群各自独立成组,聚类分析结果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无关。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蜡梅野生种群种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以种群内变异占主导地位,遗传特性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且表型性状变异与多个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03.
目的:评价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基因表达及认知行为能力的变化,为AD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雄、雌鼠1:1合笼配对的方式,令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自然交配进行繁育。PCR鉴定APP/PS1双转基因鼠仔鼠的基因型后,选择APP/PS1阳性小鼠作为模型(AD)组,同批APP/PS1阴性为对照(CT)组,每组8只小鼠。以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仔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HE染色、刚果红染色观察仔鼠脑片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①APP/PS1双转基因鼠仔鼠基因经PCR扩增,出现约360 bp的目的基因条带,表明成功繁育出转入APP/PS1基因的仔鼠;②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7月龄阴性小鼠(CT组)比较,同月龄的双转基因AD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P<0.05);③HE染色结果显示,AD组小鼠海马结构及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异常;刚果红染色结果显示,AD组小鼠脑片组织出现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结论: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较好地模拟了AD的病理变化及行为学特征,可作为研究AD发病机制及开发AD防治药物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04.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6属于IL-1家族新成员,包括IL-36α、IL-36β、IL-36γ和IL-36受体拮抗剂(IL-36 receptor antagonist,IL-36Ra)。IL-36受体(IL-36 receptor,IL-36R)是由IL-1受体相关蛋白2(IL-1Rrp2)和共受体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 P)组成的异二聚体。IL-36α、IL-36β、IL-36γ能够通过结合IL-36R激活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而IL-36Ra可竞争性结合IL-36R从而阻断其信号转导,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IL-36细胞因子与肺部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这提示IL-36可作为肺部炎症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05.
罗望子胶的流变学性质和凝胶性能与常见胶种有较大差别。升高温度、提高浓度会增大其表观粘度,这与其单糖组成和多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在低浓度下(2%,w/v)罗望子多糖胶水溶液为牛顿流体,而当浓度升高到2.5%(w/v)后呈现非牛顿流体的特性。罗望子多糖胶属于必须有糖存在下才能形成凝胶的氢键结合法。除此之外,罗望子胶粉也可与乙醇通过氢键作用形成高强度凝胶,这种性质是其他多糖胶所不具备的。实验发现,在乙醇体积分数为15%,胶粉浓度1%,85℃恒温搅拌10 min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强度近1 000 Bloom g。在该凝胶体系中适当添加葡萄糖或蔗糖可提高其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806.
采用无水乙醇对无患子果皮中的皂素进行提取分离。提取工艺研究表明,当固液比为1:6,在50℃,150r/min摇床中提取6 h后,无患子皂素的得率为37.5%。通过向提取液中分别加入丙酮和无水乙醚可将皂素析出分离,皂素得率分别为17.9%和32.0%。丙酮析出分离出的皂素得率较低,但疏松洁白,颗粒较细,纯度为90.5%。无水乙醚析出分离的皂素颜色微黄,颗粒较大,纯度为84.7%,得率高达85.3%,是理想的无患子皂素提纯溶剂。  相似文献   
807.
骨碎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碎补属植物的一些种常当作中药骨碎补药用。为了明确骨碎补属植物与中药骨碎补主流产品槲蕨的差异,在此对骨碎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与中国药典收载中药骨碎补的唯一来源植物槲蕨进行比较。开展国产骨碎补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8.
植被的防治风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风蚀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也是目前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植物防治风蚀是一种最根本、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该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研究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风洞实验、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3种主要方法,阐述了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09.
从自然发酵的红曲中分离筛选到1株曲霉菌株,其菌丝体可以谷氨酸钠为底物转化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以该菌株的孢子为对象进行紫外诱变,初筛得到8株产GABA活力不同的菌株,复筛后获1株GABA的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As-8。菌株As-8转化富集GABA的适宜条件为:pH 6.0,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唯一氮源或蛋白胨和牛肉膏为复合氮源。产生的GABA含量最高可达4.2g/L,并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10.
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古墓中2000多年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心材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析确认了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