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285篇 |
专业分类
10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鸭肝脂酸合成酶的NADPH底物抑制及作用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知动物脂肪酸合成酶的底物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具有竞争性双底物抑制的乒乓机制。实验发现鸭肝脂肪酸合成酶的第三个底物NADPH也具有底物抑制,并研究了它的规律及与NADPH有关的稳态动力学。发现对于该酶的全反应,增加丙二酰辅酶A浓度,降低环境盐浓度,均使NADPH底物抑制减少。但以NADPH作底物的酮酰还原和烯酰还原二步单独反应以及包含四步单独反应的乙酰乙酰辅酶A还原反应都无NADPH底物抑制现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69种植物的繁殖体(30种为种子,39种为果实)重量。结果表明:1)传播体为果实的植物可分为4个组别(即果实单粒重<0.1 mg、0.1~0.999 9 mg、1~9.999 9 mg、10~99.999 9 mg);黄蒿(Artemisia scoparia)果实(0.051 7 mg)和小香蒲(Typha minima)果实(0.068 2 mg)最轻,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单个果实(77.894 3 mg)最重;2)传播体为种子的植物可分为3个组别(即种子单粒重0.1~0.999 9 mg、1~9.999 9 mg、10~99.999 9 mg);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种子(0.151 4 mg)最轻,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种子(46.781 6 mg)最重;3)黄蒿、马齿苋、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狼尾花(Lysimachia barystachy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植物所以广泛分布可能是因为它们繁殖体轻(<1 mg)且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4)流沙上的先锋植物或沙生演替系列前期植物沙蓬(Agriphyllum squarrosum)、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狗尾草、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的繁殖体要么重量居中或偏大,要么有降低位移的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克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S1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性。方法:通过RT-PCR方法克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1基因,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此序列与数据库中不同时间、地点、宿主来源的H5N1亚型流感毒株NS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获得了678bp的NS1全长基因,可编码225个氨基酸;其与毒株A/chicken/Jilin/hq/2003的同源性最高,二者的核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1%。比对分析发现,该毒株NS1基因在第238-252位有15个核苷酸的缺失;进化树分析表明,它与1997年香港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分支。结论:克隆了一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S1基因,并初步分析了其序列特性,为进一步研究NS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罗望子胶的流变学性质和凝胶性能与常见胶种有较大差别。升高温度、提高浓度会增大其表观粘度,这与其单糖组成和多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在低浓度下(2%,w/v)罗望子多糖胶水溶液为牛顿流体,而当浓度升高到2.5%(w/v)后呈现非牛顿流体的特性。罗望子多糖胶属于必须有糖存在下才能形成凝胶的氢键结合法。除此之外,罗望子胶粉也可与乙醇通过氢键作用形成高强度凝胶,这种性质是其他多糖胶所不具备的。实验发现,在乙醇体积分数为15%,胶粉浓度1%,85℃恒温搅拌10 min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强度近1 000 Bloom g。在该凝胶体系中适当添加葡萄糖或蔗糖可提高其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为优化雪松松针多糖超声波酶法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多糖结构及其抗氧化性。通过响应面法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参数为:3. 0 g松针粉末,液料比20∶1(m L∶g),提取温度80℃,超声功率560 W,超声时间47 min,纤维素酶用量12 FPU/g原料,提取两次,多糖得率高达10. 3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等对松针多糖进行了结构表征,松针多糖以β-糖苷键为主要连接方式,并由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单糖组成。体外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松针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远高于纯化多糖,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粗多糖对·OH和DPP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 47 g/L和0. 076 g/L。 相似文献
998.
柠檬醛对黄曲霉质膜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与正常生长的黄曲霉对照 ,通过测定经柠檬醛毒化的菌丝体对还原糖和蛋白质利用率、[Na+ ,K+ ] ATPase分解ATP活性、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法观察菌丝体细胞及孢子形态变化 ,结果表明经该醛MIC毒化后 ,菌丝体细胞及孢子表面疏松而粗糙 ;隘痕缩小并关闭 ;电导率增加 5 2 8% ;对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利用速率分别下降 6 1 5 %和 44 3 % ;孢子萌发率下降至 6 1 4% ;该醛能明显改变细胞质膜的分子结构 ,使其失去选择通透性而抑制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氯沙坦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对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 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到2018年8月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汉中3201医院(本院)肾内科诊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沙坦钾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2%(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酐(Creatine, CREA)、尿酸(Uric acid, UA)值都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值都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alonic dialodehyde, MDA)值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更加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能抑制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调节氧化应激功能,从而促进肾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Transposition Tn917 was introduced into Bacillus pumilus 289 by protoplast transformation with plasmid pTV32. The temperature-sensitive replication property of pTV32 was maintained in B. pumilus. Tn917 was transposed efficiently in B. pumilus with 4.8 x 10(-4) transposition rate. The yield of auxotrophs was about 0.65% in all insertional mutants. It indicated a 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Tn917 as a tool for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 in B. pumil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