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9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如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等的树皮或枝叶提取到的紫杉醇(Tax-ol)是一种具有强抗癌活性的二萜烯类化合物[1].作为一种治疗晚期卵巢癌、乳腺癌的新药已经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被批准上市,成为迄今从植物中提取的最有效的抗癌药之一[2].但由于紫杉树皮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如紫杉醇的化学合成、半合成,从真菌中提取紫杉醇以及改善红豆杉的栽培措施等等均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离实际应用还相差太远[5,6].而利用组织和细胞培养方法替代砍伐天然红豆杉树皮来提取紫杉醇,也已成为近几年来红豆杉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7].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是分布于我国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含量在我国现有的几种红豆杉植物中属于较高的一种[3],在我国,近些年来亦有不少实验室在红豆杉细胞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文献报道的较少[8-10].本文报道利用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方法来生产紫杉醇,以最终取代从天然来源的树皮和枝叶中提取的可能性,对云南红豆杉进行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72.
林有润  蒋林 《植物研究》1996,16(1):77-79
本文提出在植物区系分区中用“亚洲东部森林植物亚区”及“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森林植物亚区”代替原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及“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两名称;对植物生态地理中的“中国亚热带植被带”中引入“温亚热带”、“中亚热带”及“暖亚热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原来称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三亚代的名称。同时在“中国温带植被带”中也引入“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北”、“中、“南”亚热带及温带植被亚带的名称,以避免对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与温带及其亚带的混淆的称谓。  相似文献   
973.
本研究用正常和5-FU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作血浆凝块培养,对一种称作HPP-mCFU-MK的HPP-CFC亚型细胞集落进行体外追踪。发现HPP-mCFU-MK不但能形成符合HPP-CFC标准的巨大集落,而且能产生大量的巨核细胞。该巨大集落的生长,依赖添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猪血清(AAS)或合用三种以上的基因重组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在体外不被TGF-β1和PF4抑制。原代培养12天所得到的HPP-mCF  相似文献   
974.
本文报道了西藏北部地区分布的幅蛾属2新种──巴吉蝠蛾Hepialusbaqingensis,sp.nov.及当雄幅蛾Hepialusdamxungensis,sp.nov.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75.
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控制生态工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于1993年采用水培经济植物对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的控制作了生态工程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对TN、TP、NH4^+-N,COD和浊度的平均除率分别为84.17、83.75、87.99、86和86.53%,这为有效地控制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6.
977.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菌Wickerhamomyces sp.KLBMP0506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促生作用及潜在的促生机制。【方法】本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为试验材料,将其与菌株KLBMP0506进行平板共培养及盆栽接种试验,并测定拟南芥鲜重、干重、主根长、侧根数、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长、生理指标,同时对筛选的与拟南芥侧根、主根形成及生长素合成和运输相关的11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结果】接种目的菌株KLBMP0506后,平板试验的拟南芥鲜重及侧根、盆栽试验的拟南芥鲜重、干重、茎长、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分隔平板试验及菌株KLBMP0506发酵液中促生活性物质分析显示,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及其发酵液中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对拟南芥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此外,qRT-PCR分析显示KLBMP0506处理后,拟南芥中与侧根形成相关基因ABI4FLA1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与生长素合成、运输相关基因AUX1EIR1YUC4的表达整体呈上调趋势,表明菌株KLBMP0506可能通过调控拟南芥中与侧根形成以及与生长素合成和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拟南芥的促生作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菌株KLBMP0506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促生作用,为其开发成为微生物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8.
【背景】纹枯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对其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还较少。【目的】鉴定更多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基因,为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RACE方法获得RsPG5基因全长,并使用ExPASy等在线软件对其编码产物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其编码产物的致病功能。【结果】RsPG5具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1 263 bp,可编码420个氨基酸。编码产物为糖苷水解酶GH28家族成员,具有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特有的保守序列NTD、DD、GHG和RF(I)K,并且有一个含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和随机卷曲螺旋构成,并且可形成4个二硫键;三级结构为由α-螺旋、β-折叠和随机卷曲螺旋按右手螺旋规则形成的具有裂隙区的特定空间结构,裂隙区可能负责着其酶活功能。生物学性质预测表明,RsPG5为稳定、易溶于水的外泌性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壁、液泡和线粒体。RsPG5具有明显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可分解果胶,破坏水稻叶鞘细胞;针刺接种分蘖末期水稻叶鞘,72 h后可形成明显的褐色坏死斑;将纹枯病菌接种至水稻叶鞘,在病菌致病过程中RsPG5可上调表达。【结论】RsPG5是一个典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为水稻纹枯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79.
银鲫不同雌核发育系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银鲫不同雌核发育系间,以D系银鲫体型最高,其相对体高平均为47%,A系为44.4%,C系为43.7%,B系为41.7%。在生长速度方面以D系生长最快,其次为A系,这两个系的银鲫在含肉量与肌肉蛋白质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但D系银鲫对饵料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A系,因此生产上养殖以D系银鲫为母本,红鲤为父本人工繁殖而成的高体型异育银鲫,可提高经济效益10—20%。银鲫4个雌核发育系的卵巢发育进程不同,D系卵母细胞在2月份有个迅速发育期,因而最早进入成熟产卵期。A系成熟产卵期略晚,C系成熟产卵期较迟。银鲫染色体数目存在系间差异,D系染色体数目为162,A系和C系为156。  相似文献   
980.
该研究以水母雪莲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通气组织形成相关基因SmLSD1(GenBank登录号为OL690334),并对该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量及编码蛋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水母雪莲SmLSD1基因全长965 bp,包含53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8个氨基酸。(2)同源序列比对发现,水母雪莲SmLSD1蛋白与菊科植物牛蒡LSD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8.31%。(3)亚细胞定位显示SmLSD1基因主要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表达;原核表达显示,SmLSD1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分子量约为18 kD。(4)荧光定量分析显示,SmLSD1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低温、低氧及紫外胁迫下,SmLSD1基因的表达量下调。研究推测,SmLSD1基因在水母雪莲通气组织的形成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