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240篇 |
专业分类
8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番茄晚疫病是河北省番茄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对引起该病害的致病疫霉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病害的防治。利用对峙培养法和菌落直径法对2007-2008年采自河北省保定、沧州和唐山分离自番茄的49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了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的表型测定,结果表明该群体所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以甲霜灵敏感菌株为主,抗性菌株仅7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简单序列重复(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等分子技术对该群体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线粒体基因型均为Ia型,共鉴定出了Ⅰ、Ⅱ和Ⅲ3种SSR基因型,AFLP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7时可以形成α、β和γ等3个不同的分支。河北省所有番茄上致病疫霉菌株均分布在α分支上,该分支又可进一步分为7个亚分支。AFLP亚分支与甲霜灵抗性和地理来源均无明显相关性,但Ⅱ型SSR与甲霜灵抗性和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综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说明河北省番茄上致病疫霉群体结构比较单一,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12.
为了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用于家蚕病害防治,研究了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菌株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防治与抑菌效果.结果表明:Lu10-1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41.2%和24.0%.Lu10-1菌株的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8.20 mm;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 mg·mL-1和3.13 mg·mL-1;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黑胸败血茵未出现对数生长期,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胞内蛋白质发生渗漏,胞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出现降解现象,直至菌体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形成空腔,最后消融.初步认为Lu10-1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用于防治家蚕黑胸败血病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13.
814.
目的:L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类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新成员,发现在多数肿瘤中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能作为肿瘤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si RNA-Livin和夫拉平度(Flavopiridol,FP)协同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两种方式有效抑制Livin表达,诱导非小细胞肺癌SPC-A1凋亡并增强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方法:si RNA-Livin转染SPC-A1,Real-Time PCR检测L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MTT检测干扰组和干扰加药组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活性;TRAIL、FP单独及联合作用诱导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水平,MTT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增殖及活性。结果:100 nmol/LFP处理组(F)细胞存活率为(84.30±1.34)%,100 ng/m LTRAIL处理组(T)为(93.40±1.56)%,FP和TRAIL联合组(F+T)为(48.02±1.35)%,si RNA-Livin处理组为(50.88±1.14)%,1.2μg/m L Cisplatin处理组为(19.30±0.89)%,si RNA-livin+Cisplatin组为(14.37±0.81)%,FP+T+Cisplatin组为(10.86±0.87)%,C组存活率为100%。F+T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si RNA-livin+Cisplatin与si RNA-Livin组相比、FP+T+Cisplatin与FP+T组相比都显著增强了化疗药物对SPC-A1的杀伤作用。50μmol/LZ-VAD-FMK预处理后联合用药组细胞的存活率为(88.16±1.64)%,caspase抑制剂能明显抑制F+T联合处理组的凋亡效应。结论:RNA干扰和F+T联合用药都能显著降低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并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为肺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15.
报道南海大鹏湾沙头角海域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流入,使该海域氮、磷和化学需氧量逐年升高,使其富营养化程度值达1.497~11.773,因而近年来冬春季节赤潮发生频繁。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夜光藻NoclilucaSctutllams、裸甲藻Gymnodiniums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海链藻Thalssiosirasp.和角毛藻Chaelocerassp.等。由于该海湾是半封闭性海域,因而赤潮发生的强度较大,其数量为2.7×10 ̄6~8.4×10 ̄4个/m ̄3,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146~0.250.其毒性较大,危害沿岸渔业生产。 相似文献
816.
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桂林市郊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代表6个成年男人、5个成年女人和3个幼童。壮年者极少,以中、老年者和幼童为主。至少有4具成年头骨上可看到人工伤痕。头骨特征表明,甑皮岩新石器时代居民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较接近;与新石器时代的华北居民在头骨绝大部分形态特征上十分相近,尤其与半坡遗址居民更接近。其头骨上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可看作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未必意味着有其它人种因素的混杂。 相似文献
817.
NO通过水杨酸(SA)或者茉莉酸(JA)信号途径介导真菌诱导子对粉葛悬浮细胞中葛根素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发现对植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具有调控作用的一种新型信号分子. 为了研究NO对植物细胞次生代谢调控的信号转导机理, 考查了在真菌诱导子作用下粉葛悬浮细胞中NO, 水杨酸(SA), 茉莉酸(JA)及葛根素含量的变化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 真菌诱导子可以诱发粉葛细胞的NO迸发、SA合成和葛根素含量增加, 但细胞中JA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NO猝灭剂cPITO可以阻断真菌诱导子对粉葛细胞中SA和葛根素合成的促进作用, 说明NO是介导真菌诱导子诱发粉葛细胞中葛根素和SA生物合成所必需的上游信号分子. 在缺乏SA积累能力的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 真菌诱导子虽然不能促进SA积累, 但仍然可以诱发NO迸发和葛根素生物合成, 并且促进细胞中JA的合成积累. cPITO可以抑制真菌诱导子对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JA合成的诱导作用, 说明JA是作用于NO下游的信号分子. JA合成抑制剂IBU和NDGA可以抑制外源NO对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葛根素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 说明NO依赖JA诱发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葛根素的生物合成. 外源S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真菌诱导子对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JA合成的促进作用, 并逆转IBU和NDGA对NO和真菌诱导子诱发葛根素合成的抑制作用, 说明SA可以抑制细胞中JA的生物合成; 而且当JA合成受到抑制时, SA可以替代JA介导NO和真菌诱导子对葛根素合成的促进作用. 由于真菌诱导子可以促进野生型粉葛细胞中SA的生物合成, 我们推测在野生型粉葛细胞中, 真菌诱导子可能通过诱发SA合成积累抑制了其对细胞中JA合成的促进作用, NO可能主要通过SA信号途径介导真菌诱导子对细胞中葛根素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 而在SA积累受阻的NahG转基因粉葛细胞中, NO则通过激活JA的生物合成并依赖JA信号途径介导真菌诱导子促进粉葛细胞中葛根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818.
【目的】系统研究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对所形成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去除2-氯酚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将可降解2-氯酚的光合细菌PSB-1D固定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DH-1发酵而成的菌丝球上,形成混合菌丝球。以单一菌丝球为对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和内部结构,考察2种方法对混合菌丝球成球效果的影响;以无菌培养液为空白对照,考察游离光合细菌、单一菌丝球、2种方法形成混合菌丝球对2-氯酚的降解效能。【结果】在吸附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上,光合细菌主要集中在过渡区;而同时培养法将光合细菌牢固地包埋在菌丝球内核区,并大量簇状附着生长在菌丝交联的空隙处和每根菌丝上。在接种等量孢子和光合细菌的前提下,同时培养法较吸附法操作时间更短,成球数量更多,形成菌丝球干湿比更大,单位菌丝干重上固定的细菌数量更多。菌丝球降解体系和游离光合细菌对2-氯酚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降解效果最好,7 d内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的2-氯酚降解率可达89%以上,降解速率常数为0.3286 mg/(L·d),2-氯酚半衰期t1/2为2.8 d。【结论】首次报道黄孢原毛平革菌包埋固定化光合细菌形成混合菌丝球。该研究为生物质固定化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19.
应用RAPD技术对羊驼群体进行亲缘关系检测。在所采用的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优化了RAPD的反应条件,确立了适合于羊驼基因组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计算出个体间之间的带纹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指数,带纹相似系数位于0.3901~0.7851之间,平均为0.5374;彼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2149,最大为0.6099,平均为0.4626,并绘制出个体间亲缘关系树状聚类图。结果显示羊驼种群内遗传基础广泛,证明其个体间的血缘关系较远,这将有利于羊驼种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快速扩群。 相似文献
820.
根据已报道的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parA1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从4株寄生疫霉中国菌株(3株来自烟草,1株来自刺槐)中克隆到此基因并进行了重组表达。序列分析表明4株寄生疫霉parA1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对表达载体pET30a(+)双酶切,构建表达Parasiticein蛋白的表达载体pETeli,用CaCl-2法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通过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非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在烟草上引起过敏性反应。性质测定表明,表达产物有一定的耐热性,并对蛋白酶K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