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诱导细胞非折叠蛋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稳定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的XBP1;通过RT-PCR的方法在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检测ATF6,Grp78和caspase-12的转录,并且通过报告基因的方法分析XBP1和Grp78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达NS4B的HeLa细胞中检测到XBP1的两种形式(剪接和未剪接),此外,在细胞中ATF6、Grp78的转录水平和XBP1、Grp78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较没有表达NS4B的HeLa和Huh-7细胞中的量有所增加;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分析,这些增加可能是由于XBP1结合到了这些基因的启动子上引起的。总之,实验结果可提示HCVNS4B通过ATF6或XBP1途径引起内质网压力,导致UPR反应。NS4B可能在HCV的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慢性肝炎,甚至肝细胞癌中。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MMP-9)在升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幼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制备升主动脉缩窄鼠模型.于术后3-5个月取升主动脉,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升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及MMP-3、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升主动脉瘤中MMP-3、MMP-9表达强阳性.结论 MMP-3、MMP-9在升主动脉瘤成因中有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三联疗法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5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他啶进行治疗,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 mg/(kg·d)、2 mg/(kg·d)、5 mg/(kg·d)的甲泼尼龙进行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CD3~+、CD4~+、CD8~+、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子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患儿临床各项症状消失时间短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临床各项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儿的ESR、CRP、IL-6水平低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的ESR、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泼尼龙三联疗法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疗效确切,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且高剂量的甲泼尼龙三联疗法可促进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地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电烧伤患者神经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四肢电烧伤患者12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神经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皮瓣修复术治疗,神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且依据给药方式分为全身亚组和局部亚组。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和出血发生情况,采用BMRC感觉、运动功能评级法评估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和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组患者感觉功能优良率为90.63%,全身亚组为84.38%,对照组为71.88%,局部亚组全身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组患者运动功能优良率为93.75%,全身亚组为84.38%,对照组为76.56%,局部亚组全身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r=0.812,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提高电烧伤患者神经修复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感染、出血情况,促进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且通过局部给药方式具有更为良好的神经修复作用,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5.
该研究设计了一门以科学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科学技能综合实验课程,该课程由科研讲座、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科研讲座对科研思路、方法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严谨、完整的科学研究架构;基础实验以NLRP3炎性小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科研基本逻辑,依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克隆及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相关方法对NLRP3结构域的功能进行研究;创新实验以基础实验的结果和方法为基础,对NLRP3的功能和结构等进行进一步探究。该课程涵盖多学科重点实验技术,科研讲座、基础实验与创新实验有机融合,保证重点实验技术培养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科研思维和习惯,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科研训练。同时,该课程相关技术成熟、结果稳定、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农用化学品污染及预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用化学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用化学品可分为化肥、农药、农膜3类。化肥主要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不合理使用则会改变土壤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并且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农药主要用于杀菌、杀虫、除草等,在促进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农药的滥用造成农药事故频发,农药的毒性富集作用以及残留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农膜主要用于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农膜的原料主要是聚乙烯树脂等高分子化学物质,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可降低农产品的质量,使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极大限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在肯定农用化学品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深入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及危害,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的研究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最后提出了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7.
温度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是典型的世界性害虫。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温度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等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概况,提出了开展变温条件下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弄清小菜蛾种群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种群消长规律的内在机理,为利用当地的气象资料推测小菜蛾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发生动态,确定防治适期,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Ad-GFP-nm23-Hl对人高转移结直肠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15只人结直肠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010 PFU/ml Ad-GFP-nm23-Hl)、低剂量组(109 PFU/ml Ad-GFP-nm23-Hl)、阴性对照组(PBS).均采用瘤体注射给药,连续给药4 d,每2 d测一次肿瘤体积.观察10 d后取瘤块称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d-GFP-nm23-Hl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较其他各组明显缩小(P<0.05),瘤体积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分别为76%和66%. 结论 Ad-GFP-nm23-Hl对人高转移结直肠癌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9.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结合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四所院校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分析了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比对了四所院校的教学特点,总结出了更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手段。  相似文献   
70.
【背景】噬菌体裂解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抑菌特性,有望替代抗生素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改善畜禽肠道菌群和预防动物疾病。【目的】以白羽肉鸡为饲喂对象,分别饲喂复合噬菌体裂解酶与抗生素制剂,评估噬菌体裂解酶对畜禽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为替抗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潜能。【方法】以3日龄健康白羽肉鸡为饲喂对象,在基础饲粮上添加由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和噬菌体裂解酶MMPphg获得的复合噬菌体裂解酶制剂(200 mg/kg)与50μg/g的金霉素制剂,分别进行比较饲喂管理。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28 d时白羽肉鸡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丰度前10)相对丰度,揭示各分组组间与组内差异,并对肝脏主要氧化酶活性进一步比较。【结果】饲喂复合噬菌体裂解酶和金霉素制剂对白羽肉鸡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均降低了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多样性,而且Shannon指数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势菌群中,复合噬菌体裂解酶组相较于金霉素组和空白组,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上升,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下降(P0.05)。同时,在属水平上,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上升,而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下降(P0.05),这一趋势与多数替代抗生素产品饲喂家禽后肠道菌群变化趋势类似,更有利于家禽肠道的健康。此外,饲喂复合噬菌体裂解酶组相较于金霉素组和空白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均发生了显著上升(P0.05)。【结论】噬菌体裂解酶能够有效改善畜禽肠道菌群,促进畜禽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健康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将噬菌体裂解酶替代抗生素应用于畜禽养殖具有较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