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4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41.
根据药典方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对灵芝中含有的三萜、甾醇和脂肪酸3种类型化合物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并对影响三萜含量测定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灵芝中的甾醇和脂肪酸类化合物会干扰所有的测定结果,尤其影响灵芝孢子中三萜含量的测定。灵芝子实体中三萜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造成了其测定值远远低于真实值。因此,分光光度法不适用于测定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及其相关产品中的三萜含量。  相似文献   
942.
摘要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疗效,并分析两种入路方式对假体位置和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THA患者,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LA组37例和DAA组43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影像学指标、步态参数、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AA组的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短于PL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下降(P<0.05);DAA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组,VAS评分低于PLA组(P<0.05)。DAA组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高于PLA组(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DAA组的单腿支撑时间长于PLA组,步频大于PLA组,Foot off高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DAA组术后7 d的5-HT、PGE2、NO水平低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THA患者采用DAA的入路方式,除手术时间较长外,其在手术切口、术中损伤、髋关节功能恢复、步态参数、减轻术后疼痛、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等方面均优于PLA,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3.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包括细胞增殖在内的许多细胞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多种lncRNA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缺少一个更全面和无偏倚的方法同时研究多个lncRNA中对白血病细胞系产生功能性影响的lncRNA。在此,我们利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对白血病细胞系增殖有影响的lncRNA,确定了74个候选lncRNAs。从中选取lncRNA C20orf204-203作为验证研究对象,发现C20orf204-203在K562和THP-1细胞系中均定位于胞质,敲降C20orf204-203的K562和THP-1细胞系增殖能力降低,早期凋亡细胞增加,BAD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量增加,TP53、BCL2蛋白表达量下降,在THP-1细胞系中Caspase 3蛋白表达量减少,激活型Caspase 3蛋白表达量上升,但是二者变化在两种细胞系中不一致。结果表明,在白血病细胞系中敲降lncRNA C20orf204-203会使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但其在不同细胞系作用途径和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这一研究表明了利用shRNA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大规模研究lncRNA在白血病细胞系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4.
摘要 目的:观察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常规去骨瓣减压术,n=50)和B组(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n=5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此外,根据开颅术中是否出现急性脑膨出将患者分为膨出组(n=41)和未膨出组(n=6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高血压病史、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入院后首次GCS评分<6分、术前颅内压偏高、术前体温偏高是重型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而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采用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受到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后首次GCS评分、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45.
目的 观察腹部外科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分布及血清脂联素(ADPN)、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sTREM-1)水平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7例腹部外科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8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及研究组手术前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并分析肠道菌群数量和这3项血清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前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高于术前,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低于术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腹部外科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ADPN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负相关(r=-0.564、-0.618,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r=0.561、0.547,均P<0.001);血清TLR4、sTREM-1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TLR4:r=0.417、0.571,P=0.008、<0.001;sTREM-1:r=0.589、0.634,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ADPN:r=-0.561、0.547,均P<0.001;TLR4:r=-0.394、-0.441,P=0.011、0.006;s TREM-1:r=-0.578、-0.657,均P<0.001)。结论 腹部外科患者术后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减少,同时伴有血清ADPN、TLR4、s TREM-1水平异常。且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对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左室心肌力学的改变。方法:病变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75%患者)30例,分别于PCI术前1天和术后3天、术后3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常规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 V),同时应用STI技术测量缺血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参数:纵向、径向、圆周应变LS、RS、CS。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PCI术前缺血心肌应变值(LS、RS、CS)均呈不同程度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3个月病变组LS、RS、CS较术前均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变组PCI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LVEF、LVDd、LVEd 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I技术可定量敏感的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缺血心肌力学改变,为评价PCI术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47.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益生菌和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 年8 月至 2014 年8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UC 患者116 例根据其治疗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对照组予以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 (1.0 g/次,4 次/d)、益生菌(2~4 粒/ 次,2 次/d)治疗,观察组增用川芎嗪(1~2 片/ 次,3 次/d)治疗,2 周后比较疗效、治疗前后 的炎症因子,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55%vs 84.48%,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白细 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 6.84± 1.23 VS 18.24± 2.56 pg/mL), IL-6 (168.90± 32.49 VS 16.24± 4.23 ng/L);IL-10 (15.17± 3.21 VS 16.77± 2.53 ng/mL);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alpha; 6.95± 7.25 VS 6.81± 1.84 ng/L); 与对照组治疗前、 后的IL-4(6.77± 1.52 VS 15.53± 2.75 pg/mL);IL-6 (170.21± 25.68 VS 18.17± 2.25 ng/L);IL-10(15.24± 2.83 VS 15.86± 2.24 ng/mL);TNF-alpha(17.01± 2.53 VS 7.63± 2.27 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 义(13.79%vs 6.90%,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益生菌及柳氮磺胺吡啶三联方案治疗UC 有较好的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48.
目的:新型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脯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通过与苄氧羰基丙氨酸反应,在肼中肼解,得到所需中间体,进而与富马酸单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和溴乙酸叔丁酯反应,三氟乙酸中脱去叔丁氧基,再与取代胺或氨水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用MTT法测试合成的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合成了10个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结论:初步建立了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949.
吴佳伟  杨瑞  王勇  瞿爽  刘志  侯春兰 《菌物学报》2020,39(7):1250-1262
为了解草海流域3种不同植被类型(湿地、草坡和灌木林地)根际土壤真菌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采集3种植被根际土壤,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并与土壤真菌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根际土壤真菌物种隶属于4个门、34纲、109目、250科、537属,其中灌木林地和湿地的真菌结构组成相似性较高,优势种群均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分别占21.18%和11.13%,而草坡优势类群为属级未确定的真菌,占29.26%;土壤真菌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林地>草坡>湿地;植被根际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其中灌木林地根际土壤酶活性最高,湿地根际土壤酶活性最低,植被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全N、全K和速效K显著相关。3种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土壤真菌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归还土壤并改变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进而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50.
目的:评价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PF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我院诊断产后PFD的患者共11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气虚型60例和肾虚型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产后康复,气虚型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肾虚型患者给予大补元煎加减,另选择50例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作为对照组,疗程为产后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盆腔器官脱垂POP-Q量表评分、盆底肌力分级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FDI20、ICI-Q-SF和PO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盆底肌力明显增加(P0.05),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但气虚型和肾虚型患者比较改善程度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明显提高(P0.05),但是气虚型和肾虚型患者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治产后PFD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