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粗糙脉孢菌基因组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报道利用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 v3.0和PSORT,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软件TMHMMv2.0和THUMBUP,GPI-锚定位点预测软件big-PI Predictor和亚细胞器中蛋白定位分布预测软件TargetP v1.01对粗糙脉孢菌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已公布的10 082个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粗糙脉孢菌中有437个蛋白为分泌蛋白,编码这些蛋白最小的可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52 bp,最大为6 604 bp,平均1 433 bp,分泌蛋白信号肽长度介于15~59个氨基酸之间。在437个分泌蛋白中,205个具有功能描述,主要包括各种酶类、细胞能量生成、运转以及自身修复、防卫等多种功能。这些蛋白所参与的生化过程可能发生在膜外的周质空间或是菌体外的场所,为该物种营养的摄取,以及对环境做出响应服务。   相似文献   
122.
DNA在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堃  牛黎明  国会艳 《遗传》2006,28(1):97-104
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常用的DNA技术有DNA杂交、RFLP和DNA序列分析等。DNA杂交技术曾在鸟类中有过大规模的应用,并由此诞生了一套新的鸟类分类系统。在鸟类的RFLP分析中,用的最多的靶序列是线粒体DNA。DNA序列分析技术被认为是进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在DNA序列分析中,线粒体基因应用最广泛,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不足,近年来,不少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核基因,将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目前在鸟类分子系统发育中,应用较多的核基因是scnDNA,其内含子可以用于中等阶元水平的系统研究,而外显子主要用于高等阶元的系统研究。除了分子标记自身的问题之外,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还存在着方法上的问题,包括分子标记的选择,样本数量以及数据处理等。今后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方法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3.
口蹄疫病毒P1+2A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已构建好的、包含口蹄疫病毒P1+2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QE-Tri/P1+2A经质脂体2000转染哺乳动物细胞BHK-21,转染后一定时间进行检测.通过SDS-PAGE、Western-blotting、荧光抗体染色、ELISA等检测方法表明,FMDV P1+2A基因片段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表达的蛋白能被口蹄疫阳性血清所识别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这一结果的取得,为进一步研制新型口蹄疫基因工疫苗及其配套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红河流域山柚子科的一个原始新属——甜菜树属,该属具大型圆锥花序,两性,是Lepionurus, Melientha和Champereia 3个单型属的祖型,无疑起源于康滇古陆即今之云南高原,其发现对研究山柚子科的起源与分化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生物入侵是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近年来,原产于南美洲地区的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区被陆续报道,而我国台湾、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份同样发现斑纹小贻贝,且其已经建立可自我维持的种群。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入侵生物,斑纹小贻贝尚未引起国内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足够重视,亟待查明其在我国沿海的分布现状、扩散趋势和生态影响等,为斑纹小贻贝的检测、监测、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斑纹小贻贝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和全球生物入侵现状,发现国内的斑纹小贻贝源于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于2014年左右通过船舶压舱水或船体生物污损的形式侵入我国南方沿海并迅速扩散。此外,斑纹小贻贝在我国的生物入侵处于"引进-传播"阶段,即将大规模扩繁,因此亟需开展应急清除行动。  相似文献   
126.
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营养液砂培试验,发现并鉴定出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是一种新的镉(Cd)超积累植物。调查结果发现,钻叶紫菀对土壤中高含量的Cd有很强的忍耐、吸收和积累能力,其地上部茎、叶Cd含量分别为90.0-150.7mg/kg和119.8-172.6mg/kg,平均值分别为132.8mg/kg和139.2mg/kg。砂基营养液培养试验证明,钻叶紫菀对生长介质中的Cd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高达150mg/L时,植株仍生长正常,其株高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地上部Cd含量及其积累量均随生长介质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为120mg/L时,地上部茎Cd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72.50mg/kg、4.93mg/株。结果表明,钻叶紫菀是一种新的Cd超积累植物,为今后探明植物超积累Cd的机理和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7.
以产酸性淀粉酶菌株Bacillus sp.CN7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到α淀粉酶成熟肽基因,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质粒pSE380中,构建重组质粒pSE380-cn7a。将重组质粒导入到Escherichia coli JM109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酶经Sephacryl S300、Ni-NTA纯化后测定其酶学性质。重组酶CN7A的最适温度为65°C,最适pH为5.5?6.0,对可溶性淀粉的Km值为3.784g/L,最大反应速度为101.2mg/(L·min),该酶的热稳定性不依赖钙离子。  相似文献   
128.
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胰岛素的二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了胰岛素的二级结构,讨论了信/噪比、谱解析、曲线拟合和吸收组分的指认对结构测定的影响。测定的胰岛素二级结构与X—光结构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29.
内皮功能障碍在脓毒症、重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内皮活化常先于内皮功能障碍,血清或/血浆中相应内皮生物标记物常较传统疾病标记物更早被检测到,故可作为评估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的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了内皮细胞功能介质(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和可溶性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在脓毒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HLJDT)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用STZ诱导的模型组。将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2)、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n=12),分别给予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饮用水,而给其他三组分别灌胃HLJDT(60、120和240 g·kg-1·d-1)。12周后处死大鼠并测量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HLJDT中高剂量组体重、肾脏重、肾重体重比和FBG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TG、BUN、Scr和UP 24 h均显著提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LJDT高剂量组均显著降低TG、BUN、Scr、UP 24 h和MDA的水平,升高NO,SOD的水平。另外,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表达,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经过HLJDT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降低。(所有取值为P0.05,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HLJDT是通过调控血糖、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和下调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表达来保护DN大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