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高粱丝黑穗病菌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70阈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96个菌株划分为12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8和9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和18.8%,为优势宗谱。从稻作区来看,宗谱3和8为各个稻作区的共同宗谱;而宗谱1和2,7和11,以及9、10和12则依次是粤北、粤中和粤南稻作区的特异性宗谱。从生长季节来看,来源于早、晚季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两个优势宗谱都集中于晚季供试亚群体。结合前两次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如下两个假说来解释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所表现的遗传特性: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宗谱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就越严重;在长期的水稻栽培历史中,稻瘟病菌群体可能逐步地形成了早季宗谱(小种)和晚季宗谱(小种)的遗传分化。如何进一步验证上述两个假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3.
1植物名称 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 Wall.),别名水莴苣、水菠菜。 2植物材料 叶片和茎段。 3培养条件(1)愈伤组织诱导固体培养基:MS+NAA0.3mg·L-1(单位下同)+6-BA0.5+0.6%琼脂;  相似文献   
184.
本研究利用fura-2-AM荧光成像和膜片钳技术,发现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可显著提高大鼠分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a^2+]i),激活心肌细胞钙通道.ETA受体阻滞剂BQ123能够消除ET-1提高[Ca^2+]i的效应,而ETB受体阻滞剂BQ788对该效应无影响,用ryanodine受体阻断剂ryanodine(10μmol/L)预处理,可以使ET-1诱导的[Ca^2+]i的增加抑制46.7%,蛋白激酶A(PKA)的抑制剂、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ATI receptor)的抑制剂都能够抑制ET-1诱导的[Ca^2+]i的增加,本研究发现ET-1能够提高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幅度,增加L-型钙通道单通道的开放概率.并且BQ123完全阻止了ET-1诱导的L-型钙通道开放概率增加的效应.本研究证明了ET-1通过一系列机制调节钙超载,包括L-型钙通道的激活,钙致钙释放(CICR),ETA受体,PKC,PKA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也参与到了这个途径中。  相似文献   
185.
植入体的骨整合使植入体与骨组织间形成牢固的接合, 可承受功能性生理载荷. 加载时间是决定植入体骨整合进程的关键因素. 然而, 关于初期载荷是否影响骨整合的进程, 或者, 无载荷愈合期是否可以缩短等问题现在还不清楚.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在骨愈合初期, 外部载荷如何影响骨整合的进程. 将钛植入体侧向植入山羊胫骨, 从术后4周开始, 对植入体加不同大小轴向载荷. 加载两周时, 取下连带植入体的胫骨; 设计专门的“拔出”力测试实验, 以检测不同分组(包括加载组和无载荷组)植入体的拔出力、骨-植入体界面的剪切强度. 并采用组织学染色、能量色散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分析骨-植入体界面特征, 以评价骨整合状态. 结果表明, 术后4周时, 骨-植入体界面没有良好的骨整合, 在无载荷组样本的骨-植入体界面处可发现成纤维样组织, 而轴向10 N加载组样本的骨-植入体界面则发生良好的骨整合. 这表明, 植入手术后一定的载荷可以有利于骨整合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 术后初期的载荷会影响植入体骨整合的进程, 而适宜的载荷可缩短术后骨整合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6.
板蓝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发芽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测定方法,对板蓝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不同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活力指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板蓝根种子具有快速吸水的生物学特性,分为快速吸水期、缓慢吸水期和缓慢吐水期三个阶段,入水后2 h的吸水量达最大吸水量的73.29%,为快速吸水阶段;温度对板蓝根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大,最适发芽温度为30℃。光照、发芽床和种子预处理对板蓝根种子的萌发无明显影响。这说明板蓝根种子的萌发主要取决于水分和温度。  相似文献   
187.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8.
自然条件下滤减UV-B辐射对烤烟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环境中,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覆盖不同透明薄膜滤减UV—B辐射,研究100%(CK)、75%(T1)、50%(T2)、35%(T3)UV—B辐射透过率处理下,不同强度UV—B辐射对烟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三类光合色素对UV—B辐射有不同响应。类胡萝卜素对UV—B辐射响应较敏感。成熟初期,类胡萝卜素含量与UV—B辐射强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而chl a和chl b含量基本与UV—B辐射强度呈反向变化关系。成熟后期,由于UV—B辐射累积效应,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现蕾期至成熟采烤烟初期,chl a:chl b与UV—B辐射的反向变化关系较明显,后期则无明显规律,其含量的下降与UV—B辐射的累积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9.
UV-B滤减处理下烟草光合作用参数对光照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覆盖不同的透明薄膜滤减UV-B辐射,研究了100%(CK)、75%(T1)、50% (T2)、35%(T3)UV-B辐射透过率处理下,烟草成熟初期光合参数与50和150 cm高度光照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T1、T3,烟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是气孔因素,而T2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通过对4类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发现可能存在一个UV-B辐射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阈值范围;150 cm高度光照度除了对蒸腾速率和T2处理的气孔导度起促进作用外,对其他光合参数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处理的烟叶光合参数对50和150 cm高度上的光照度的响应都较为一致,在敏感程度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0.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蒋万祥  蔡庆华  唐涛  渠晓东 《生态学报》2009,29(10):5207-5218
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通过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量化监测,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河流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滤食者、撕食者相对丰度较小;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明显受时空资源位的限制;香溪河物质循环能力、两岸物质的输入量和粗有机颗粒/ 细有机颗粒在九冲河明显高于其它河流,在冬季高于其它季节;物质输送能力以高岚河最高,在时间方面以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流速、电导、浊度、总氮、二氧化硅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指示作用;二氧化硅和化学需氧量对物质输送能力具有指示作用;水温、水深、二氧化硅、总磷可作为沿岸物质输入量的指标;水温、二氧化硅可作为评估河道中粗、细有机颗粒比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