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葛雅丽  席贻龙 《生态学报》2011,31(11):3170-3179
应用单个体培养、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以具有明显生化遗传差异的3克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对象,对长期(世代数大于200)和短期(世代数约为12)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进行了生活史特征和等位酶(PGM,GPI,MDH)分析。结果表明,除3克隆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和每个雌体一生中所产的后代数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个体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外(P>0.05),其它生活史特征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均因轮虫克隆的不同而异。克隆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幼体阶段历时、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轮虫每个雌体一生中所产的后代数、幼体大小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连续孤雌生殖历期对轮虫幼体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克隆和连续孤雌生殖历期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幼体大小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长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幼体阶段历时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显著短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高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3克隆轮虫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其3种等位酶的酶谱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2.
许丹丹  席贻龙  马杰  葛雅丽 《生态学报》2011,31(17):4874-4880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25±1)℃下Cd2+对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的24 h LC50值, 采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25±1)℃下、以密度为1.0×106 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为轮虫食物时不同浓度(7.0、12.0、20.4、34.6、58.8,100.0 μg/L)的Cd2+对角突臂尾轮虫和曲腿龟甲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Cd2+对角突臂尾轮虫和曲腿龟甲轮虫幼体的24 h LC50值分别为95.5 μg/L和231.9 μg/L。Cd2+浓度对角突臂尾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 对曲腿龟甲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和净生殖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100.0 μg/L的Cd2+显著降低了角突臂尾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 34.6 μg/L和58.8 μg/L的Cd2+显著降低了曲腿龟甲轮虫的世代时间, 34.6和100.0 μg/L的Cd2+显著降低了曲腿龟甲轮虫的生命期望, 34.6 μg/L的Cd2+显著降低了曲腿龟甲轮虫的净生殖率。角突臂尾轮虫对Cd2+污染的敏感性较曲腿龟甲轮虫强, 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因轮虫种类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频率为50 Hz不同强度正弦交变电磁场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传代后随机分为15组,分别用频率50 Hz、强度为0 mT(对照)和0.9~4.8 mT(每组间隔0.3 mT)的正弦交变电磁场处理。发现:正弦交变电磁场处理3~5 d后,成骨细胞呈漩涡样分布;第9 d,1.8和3.6 mT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第0、12、24和96 h,1.5、1.8、3.0和3.6 mT组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0 d,1.8和3.6 mT组钙化结节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说明50 Hz、0.9~4.8 mT的正弦交变电磁场能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并且具有较明显的双强度窗效应,其中1.8和3.6 mT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4.
桃树子房发育初期山梨醇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桃品种‘京玉’和‘久保’子房发育初期的子房、韧皮部、叶和花瓣中山梨醇、果糖、葡萄糖含量以及与山梨醇代谢相关酶——山梨醇脱氢酶(SDH)和山梨醇氧化酶(SOX)活性变化的结果表明:2个品种各部位的糖积累规律较为相似,子房发育初期叶中山梨醇含量较高,其他部位则较低且变化不大;各部位的果糖含量均略有升高,葡萄糖含量则有较大起伏。子房、韧皮部和叶中SDH和SOX活性变化趋势相同,SDH活性高于SOX。  相似文献   
105.
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格局变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藨草(S.triqueter)构成。芦苇和互花米草生长于潮滩高程,海三棱藨草和藨草生长于低潮位。1998—2004年,上沙植被覆盖面积年平均约增长17%,中沙22%,下沙38%~39%,植被群落处于快速增长演替状态,这可能与沙洲发育速度有关。由于在中沙、下沙人为种植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其增长速度最快,覆盖面积占九段沙植被总面积的比例从1998年不足1%上升到2004年的2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9.79%,互花米草对藨草-海三棱藨草的竞争压力较大。鉴于互花米草对九段沙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提出了初步的植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6.
以不同品种桃(Amygdlus persica(L.)Batsch)"大久保(Okubao)"和"丽春(Lichun)"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土壤镉水平下桃树对镉及矿质养分的吸收.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增大,品种间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桃树器官中镉积累量为根>茎>叶>果实;土壤中镉浓度为10 mg·kg-1时,大久保外果皮中镉积累量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26.78%,而丽春桃果实组织中镉积累量在处理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当土壤镉浓度超过20 mg·kg-1时,2品种均不能正常座果.土壤镉浓度为100 mg·kg-1,胁迫时间为9个月后,大久保桃树体死亡;土壤Cd浓度<20 mg·kg-1时促进大量元素K、N、Ca、Mg 和微量元素Zn、Cu、Mn、Fe吸收,>20 mg·kg-1时抑制其吸收,但丽春根和大久保茎中Fe 元素含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Cd 100 mg·kg-1时Fe的吸收值达最大.  相似文献   
107.
Δ9 硬脂酰 ACP脱氢酶(SAD)是参与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该研究从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得到续随子ElSAD2基因序列,对其序列表达特性进行分析,并鉴定ElSAD2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1)续随子ElSAD2的 cDNA全长1 665 bp,ORF为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ElSAD2蛋白与蓖麻(Ricinus communis)RcSAD1蛋白等亲缘关系较近。(2)ElSAD2在续随子各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后30 d种子中表达量最高。(3)在BY4389缺陷型酵母中过表达ElSAD2,使缺陷酵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4)本氏烟草瞬时表达ElSAD2,使得烟草叶片总油脂和油酸含量分别提高2.46%和2.1%。研究发现,ElSAD2能催化单不饱和油酸的生物合成,可进一步应用于油料植物油脂产量和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08.
2017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1月)对永定河流域2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水环境和水文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群落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流生境变化的响应情况。永定河流域3个季节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3门6纲39科,其中,春季52种、夏季50种、秋季53种,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捕食者,刮食者、滤食者、撕食者所占比例极低。3个季节优势种均属于收集者类群,春季优势种为直突摇蚊属、流水长跗摇蚊属、环足摇蚊属,夏季优势种为雕翅摇蚊属,秋季优势种为多足摇蚊属、摇蚊属、直突摇蚊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 水温、流速、盐度以及总磷是影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磷、溶解氧、电导率以及流量是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磷和溶解氧是影响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磷在春、夏、秋季均与收集者类群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受到了水质污染的影响。基于功能摄食类群参数的评价表明:1)物质循环方面,妫水河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秋季大于其他季节;洋河次级生产力和分解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春季大于其他季节,但洋河自养/异养作用显著低于其他区域,春季小于其他季节;2)纵向输入能力方面,桑干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秋季大于其他季节;3)沿岸物质的输入方面,妫水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夏季大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09.
为探讨土壤碳氮比(C:N)对苹果(Malus pumila)植株生长和碳氮分配特性的影响, 采用碳氮双标记示踪技术, 以二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幼苗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6个不同土壤C:N处理(T1-T6分别为4.70、9.78、14.70、19.96、25.60和28.83)下平邑甜茶的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利用分配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转特性。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C:N的逐渐增大, 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干重逐渐增加, 而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以T4处理最大。土壤C:N显著影响了平邑甜茶幼苗的 15N利用率, 从T1到T4处理, 植株的 15N利用率逐渐升高, T4处理(18.46%)是T1处理(10.65%)的1.73倍; 随着土壤C:N的进一步增加, 植株的 15N利用率逐渐降低, T5和T6处理分别比T4处理降低了1.59%和2.58%。土壤C:N较低的T1和T2处理, 平邑甜茶幼苗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 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大小顺序为根>叶>茎, 随着土壤C:N的进一步增大, 叶片的Ndff均为最大, 其次是根, 茎最少。随着土壤C:N的增大, 叶片 15N分配率逐渐升高, 13C分配率逐渐降低; 而根系 15N分配率逐渐降低, 13C分配率逐渐升高。综合考虑植株生长和氮素利用状况, 本试验条件下适宜平邑甜茶生长的土壤C:N为21-23。  相似文献   
110.
从线粒体基因探讨中国大头蛙群的分类及其属内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and 16S rRNA gene were determined for 8 populations of three species of Chinese Limnonectes, and aligned with the published sequences of Limnonecte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hen Nanorana parker, Paa boulengeri, Fejervarya limnocharis and 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was used as outgroup taxa (Accession Nos. AY158705, AY313685, AF206111, AF206491, AY322311). The sequences of the 12S rRNA and 16S rRNA genes totaled 950 nueleotide positions with gaps including 510 variable sites. We reconstructed phylogenetie trees using Clustal X 1.8, Mega 2.1 and PHYLIP 3.5e software, and using the maximum parsimony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respectively.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se fanged frogs from China are another monophyletie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four monophyletie groups identified by prev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Limnonecte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elades (BCL 55% ). The first elade contains one species (BCL 100% ), from a population of Limnoneetes fragilis from Hainan Province. The second contains four individuals (BCL 100% ), i. e. two populations of Limnonectes kuhlii from Yunnan Province. The third contains one species (BCL 100% ), i. e. five populations of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from Fujian Province and 1 from Taiwan Province. The resulted phylogenetie trees indicate L. fragilis is basal to L. kuhlii L. fujianensi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