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采自广州的两种丽蝇--宽额丽蝇Calliphora latifron_xs Hough,1899、红头丽蝇Clliphora uicina Robineau-Des-voidy,1830,宽额丽蝇为我国新记录种,分析认为这两种丽蝇为入侵种.  相似文献   
82.
目的: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培养基有效氨基酸;方法:分析发酵后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半胱氨酸完全消失,色氨酸减少,其余游离氨基酸均增加;结论: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为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培养基有效氨基酸。  相似文献   
83.
记述采自广东省直翅目枝背蚱科驼背蚱属1新种,郑氏驼背蚱Gibbotettix zhe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列出驼背蚱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4.
广东省蚱科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广东省南昆山及龙头山的蚱科一新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室。 扁角蚱属Flatocerus Liang et Zheng新属 头不向前突出。头顶宽与一只复眼等宽。颜面隆起在触角间向前突出。触角12节位于复眼下缘,近似丝状;近顶端五节明显侧扁扩大,似长方形。前胸背板屋脊形,上缘侧  相似文献   
85.
马尾松毛虫在广东省北部地区每年发生3代,南部每年发生4代。根据历年不同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中部地区发现面积小,年间波动小,其发生呈下降趋势,西南部则是发生面积大,年间波动很小,发生呈增长,趋势一种中间形式的类型区是一个狭长的带。分布于西部边缘地区和中部与东部、北部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86.
甲型流感病毒内膜蛋白(MP)是该病毒分子量最小(21000—28000道尔顿);含量最丰富(占病毒蛋白总量33—50%)的一种非糖多肽,具有型特征,每个病毒颗粒大约有3000个分子的MP,等电点为pH 4.6,用电  相似文献   
87.
束颈蝗属(Sphingonotus Fieb.)的昆虫,多裸露生活于干燥的砂石河滩上,体色常与河滩的砂石色泽相同,静伏不动时很难发现它们。同时由于它们的前胸背板沟前区部分呈圆形,因而又常称为“圆背蝗”或“河滩圆背蝗”。束颈蝗属的昆虫在我国目前已知有13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以  相似文献   
88.
拟裸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铬球  林凤鸣 《昆虫学报》1993,36(3):362-363
黑股拟裸蝗 Conophymacris nigrofemora Liang sp.nov.(图1—5) 雄虫 体中型,粗壮。头短,缺头侧窝。颜面略倾斜,具粗大刻点,颜面隆起在中眼以上的纵沟明显,中眼以下不明显。复眼卵圆形,稍突出,其纵径为横径的1.3倍,为眼下沟长度的1.5倍。触角丝状,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缘,中段一节长为宽的2倍。前胸背板前缘平  相似文献   
89.
东北大兴安岭雏蝗属二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采到的雏蝗属2新种:黑背雏蝗Chorthippusatridorsus,sp.nov.和红翅雏蝗Chorthippus rufipenn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90.
中国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蝗总科昆虫分类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就其进展情况可分以下三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起步阶段30年代以前B.-Bienko(1929)等人曾作过零星的报道。1929年蔡邦华“中国蝗虫名录及新种”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人对本国煌总科昆虫分类研究的开始,该文记载当时已知蝗虫52属112种,其中3新种。其后,Uvarov(1931,1932,1935)、Wilemse(1932,1933)、张光朔(1934一1940)、Tinkham(1936,1940)、古川晴男(1939)等做了一些Xi作。1935年胡经甫《中国昆虫名录》记载了当时已知蝗虫74属4亚属197种和亚种。21949一1965年的发展阶段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