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17篇
  9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9046,齐319,414,Mo17的幼胚为材料,在已经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优化的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0-2.0mm的玉米幼胚是最适宜的转化受体;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加入乙酰丁香酮(200μmol/L)和抗坏血酸(50mg/L),能显著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侵染能力;而感染前将幼胚高渗透压预处理未能提高转化率;延迟筛选有利于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存活率.应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这4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转基因植株,PCR阳性植株率为1.71%-4.09%.转化植株叶片总DNA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T-DNA上的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了玉米基因组,并且在大多数转基因植株(71.4%)中为单位点插入.这一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将有用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为了检验重组逆转录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感染能力和效率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的人神经营养因子 3(pLXSN NT3)感染大鼠原代成纤维细胞 ,经G4 18筛选获得了稳定整合有外源hNT 3的工程细胞株 .RT PCR证实了外源基因hNT 3已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 ,并可合成其mRNA ;PCR检测方法证明细胞株不含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 ;Western印迹证明了细胞能正确表达hNT 3;大乳鼠背根神经节检测了细胞上清液中的NT 3生物活性 .体外感染实验的成功为进一步进行基因治疗动物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根癌农杆菌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 efaciens)共培养法把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主要栽培品种“云北2 号”,获得转基因植株。所用外植体为带有1—2 m m 子叶柄的完整子叶,根癌农杆菌为A208SE(pTiT37-SE, pROA93)。Ti质粒pROA93 带有NPTⅡ及GUS嵌合基因。共培养2 天后转到附加25 m g/L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MS+ 4.5 m g/LBAP)上。AgNO3 和羧苄青霉素促进芽的分化,头孢霉素则有抑制作用。最高转化频率为27% 。把分化出的茎芽切下,插入含有25 m g/L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羧苄青霉素不利于根的形成。把完整抗性植株移入盛土壤的盆中,生长状况良好。测定β-葡糖苷酸酶活性,84% 明显高于对照。以NPTⅡ基因作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证实外源基因已插入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4.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隶属于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一类危害严重的重要社会性昆虫。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主要比较了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对散白蚁属系统发育的研究,包括对鼻白蚁科的进化关系研究,散白蚁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现状,分子技术发展过程的总结。对散白蚁属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关系研究进行了阐述。线粒体、核基因标记和微卫星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用于推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散白蚁种类如北美散白蚁等的入侵路线和可能的入侵机制。文章最后展望了新兴测序技术、线粒体全基因组、转录组和宏基因组分析等可以用于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55.
水翁花蕾和水翁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翁的花营和鲜叶经水蒸汽蒸馏得到一种淡黄色的精油,前者出油率为0.18%。后者为0.08%。我们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方法,对两种精油进行化学分成分析,分别鉴定出35个和27个已知化学成分。两者相同的化学成分有:β-罗勒烯(Z)、β-罗勒烯(E)、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小茴香烯、香叶醇、顺式-丁香烯、橙花叔醇等23个化学成分,分别占花营精油全油的90%和叶精油95%以上。  相似文献   
56.
小麦幼胚培养高效成株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安海龙  卫志明 《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532-538,T004
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基因型、幼胚取材时期、4℃处理时间、盾片接种方式、分化及生根条件等对小麦幼胚培养再生成株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小麦组培再生系统。优化条件下,该系统从幼胚诱导致密俞伤组织的频率为89%,致密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诱导2周时为95%,培养近3个月时仍可达50%以上。此外还发现部分叶状结构当转至新鲜的分化培养基上时能够进一步发育成为芽苗。分化的芽苗在生根培养  相似文献   
57.
欧阳元明  何宁  何劲  范存义 《生物磁学》2014,(18):3446-3450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静电纺丝技术一次成型制备三维(3D)取向聚乳酸与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其对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应用改进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支架的纳米结构;分别制备取向和非取向纳米纤维支架修复13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非取向PLGA神经导管组(阴性对照);B组:取向PLGA神经导管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阳性对照),于术后3月通过大体观察、行走足印分析、腓肠肌萎缩率、电生理检测、组织形态学检测、透射电镜检测及图像分析,评价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三月后,大体观察显示神经导管结构完整,无坍塌和断裂;各组再生神经均有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B组与C组的腓肠肌萎缩率和神经电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A组。B组与C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成熟程度均要明显优于A组。结论: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坐骨神经再生的质量,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58.
瓜子金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瓜子金(Palygala japonica)中分离出16个化合物,本文报道其中4个化台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经化学和光谱解析,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甙(Ⅱ)、槲皮素(Ⅲ)和鼠李亭-3-O-葡萄吡喃糖甙(Ⅳ),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AM真菌对宿主滨梅(Prunus maritima)的作用特点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从江苏傅家边丘陵山地滨梅根围分0~10、10~20、20~30、30~40、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观察滨梅AM菌根结构,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及有效磷、碱解氮含量,着重分析了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梅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体为泡囊-丛枝结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下降;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活性无相关性;AM真菌孢子密度与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AM真菌侵染率仅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可见,滨梅AM真菌侵染率与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并与土壤因子尤其是某些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且AM菌根的形成是滨梅适应丘陵山地干旱贫瘠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改进骨折接骨扳内固定技术.观察新型迭形接骨板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165例(上肢骨折26例,下肢骨折139例),均采用新型迭形接骨板施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结果:手术后平均随访1年4个月(5年7个月~51天),除5例(占3%)出现并发症外,其余骨折均愈合良好,很少发现接骨板和螺钉断裂、折弯和松动情况。结论:与传统接骨板比较,新型迭形接骨板结构设计新颖,力学原理独特,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较好地改进了四肢长管骨(尤其是下肢)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