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蛇与人亲善的故事苏况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人们将蛇列入害虫黑榜,把蛇视为凶恶、狠毒的象征,这是由于蛇本身的怪模样所使然。然而,与此相反,蛇与人亲善、友好,甚至相爱的故事则俯拾即是。春秋时,和周天子同是姬姓的随候,一次出使齐国,路上遇见一条水沟边淹淹...  相似文献   
392.
刘亚林  苏汉东  韩方普 《遗传》2015,37(4):407-408
<正>着丝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保守,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确保染色体准确分离。在着丝粒区域的核小体中,有一类组蛋白H3的变异体,在植物中称为CENH3,在动物中称为CENP-A;同时植物中含有在第133位苏氨酸发生磷酸化的组蛋白H2A,这两类组蛋白是活性着丝粒的表观遗传学标记。着丝粒区域的DNA序列经历了高度的进化。除  相似文献   
393.
炭色厕蝇种团Fannia carbonaria group是厕蝇属Fannia中的12个种团之一。该种团全世界已知20种,主要分布于全北界。报道了产自中国的该种团8个种的名录及分布,编制了该种团分种检索表,对其中2个新种F.antilocera sp.nov.,F.tauricornis sp.nov.和1个国内新记录种F.imperatoria Nishina,2002分别予以记述。新种F.antilocerasp.nov.同小须厕蝇F.minutipalpis(Stein,1895)相近缘,但后触角第三节长为宽的3倍,盾片具灰色粉被,后足股节后腹鬃列分布到基部2/3处,尾器明显不同等可予以区别。新种F.tauricornis sp.nov.同羊角厕蝇F.capricornis Xue,1996相近缘,但新种触角第三节长为宽的3倍,前缘基鳞黄色,足暗棕色;第一腹板具毛,侧尾叶后缘中部无角形突出,杆状突分为两个短突等即可区别;另与本亚种团的F.trigonfera Chillcott,1961,F.japonica japonica Nishida,1974,F.japonica amamiensis Nishida,1975亦相近,但新种肛尾叶外侧突横臂较长,侧尾叶后缘中部无角形突出,杆状突分为2个短突等亦可区别。新种模式标本和其它研究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9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固沙林在0、5、13、21和28年的一个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 土壤肥力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粘粉粒含量、持水性能、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N)含量、潜在土壤呼吸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以及土壤容重和pH值的下降,0~5 cm表层土壤的恢复显著高于5~20 cm土壤;2) 在人工植被建立和发育的早期阶段 (0~13年),土壤肥力恢复的速率明显高于群落后期的演替阶段(13~28年);3) 灌丛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群落发育时间的延长,“肥岛”面积扩展,富集率降低;4) 随着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侵入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植被盖度增加,简单的人工植被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  相似文献   
395.
真核细胞核仁内的DNA超微结构对于阐述rRNA转录位点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都是基于直接实验观察的.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改进的NAMA-Ur DNA特异染色方法,获得蒜核仁超微结构的图像,提出一种新技术定量分析核仁中DNA原位位置.为此,建立多尺度形态梯度算子方法,编制HEREN.CELL自动分析软件,从而抽取出核仁超微结构的精细轮廓,显示出核仁DNA的原位位置.同时,提出了DNA纤丝以“花瓣包迹”模式向中心外方向放射的结构模型.对电镜图像处理技术和核仁超微结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96.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地面调查,研究了沙漠化对科尔沁沙地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的发展,科尔沁沙地土壤碳、氮含量明显下降.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12.3%和15.3%、22.2%和24.7%、39.5%和44.7%、64.4%和63.5%;和非沙漠化草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56.3%和48.7%、78.4%和74.4%、88.9%和84.6%、91.6%和84.6%.截至2000年,科尔沁沙漠化总面积已经达到50197.5 km2,由于沙漠化而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损失总量分别为36.39 Mt和7.89 Mt,其中草地分别占91.12%和86.06%,农田分别占8.88%和13.9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损失主要源于风蚀所引起的土壤粘粉粒的减少.因此,在科尔沁沙地,防治土壤风蚀对于减少农田和草地土壤碳、氮损失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97.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年生华北落叶松林)、牧坡草地和农田等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动态.结果表明:天然林、牧坡草地、农田和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59.45~84.7、78.30、13.51和43.25 g·kg-1,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5.96~19.95、17.74、10.63和15.97 kg·m-2,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分别为27~36、25、23和33 a;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通量依次为青海云杉林584.03 g C·m-2·a-1,祁连圆柏林517.63 g C·m-1·a-1,高山灌丛林601.00 g C·m-2·a-1,牧坡草地796.89 g C·m-2·a-1,农田281.75 g C·m-1·a-1,人工林569.92 g C·m-2·a-1;同一植被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有机碳周转时间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98.
提出一种新的灰度图像分层表述算法.该算法的核心是基于一系列具有高度规律性的灰度函数gn(x,y)来逼近不规则的原图像灰度函数f(x,y).本算法具有快速收敛性,是一个良好的逼近器.由于gn具有高度规律性,致使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就可实现对它的存储.这一算法为生物图像的数据处理和重构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99.
外源Me-JA 对菜用大豆荚采后衰老和腐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 (Me JA)处理对菜用大豆荚贮藏期间衰老与腐烂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 1和 10 μmol/L浓度的Me JA处理可以降低豆荚呼吸强度、乙烯产生和O- ·2 的生成 ,保持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减少荚内O- ·2 的积累 ,保持豆荚中Vc和叶绿素含量 ,并显著地提高豆荚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和木质素的含量 ,减少腐烂的发生 ,从而延长贮藏期。但是 ,用 10 0 μmol/L的Me JA处理会促进豆荚衰老 ,增加腐烂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0.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决定着生态功能,其时空结构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旨在探讨形成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持久性的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将其分为树体结构、林带结构、林网结构、景观结构4个层次,针对各层次中结构研究的原理、方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树木个体的形态、质态结构研究,应用分形图形学的手段可实现动态结构的可视化,以研究林带树体结构的生成机理;精确界定林带结构的分维疏透度。探讨农田防护林带最佳结构理论,以构建防护林带最佳结构计算机生成模型;确立多物种、多层次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林网优化模式;评价农田防护林景观的合理性、稳定性、持续性,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