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50篇
  7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湖是我国五大湖泊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南缘,在北纬30°55′42″—31°31′50″,东经119°53′45″—120°36′15″之间。地跨江、浙两省,全湖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沿岸线全长393.3公里,湖底平坦,水深终年在1.5米以上。湖面立阔,自然条件优越,河港纵横,水系密布,水生生物种类多,数量丰富,为我国重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软体动物双壳类资源亦相当丰富,而耳早为我国人民广泛利用,如:丽蚌、扭蚌、楔蚌、裂脊蚌、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是制做钮扣、珠核及贝雕的原料,沿湖建有钮扣厂和工艺厂,生产的商品远销国  相似文献   
622.
骨质疏松以及动脉钙化均是危害极大的临床常见病变,骨保护素 (OPG) 可能是联系两者的分子之一. 构建替换型载体pXpPNT-OPG,利用同源重组,将编码前3个蛋白质结构域的小鼠Opg基因组第二外显子序列剔除掉. 通过胚胎干细胞 (ES) 基因打靶获得了正确重组的ES细胞克隆,ES细胞显微注射后获得嵌合体小鼠,交配传代获得杂合子和纯合子小鼠. 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纯合子小鼠没有Opg基因的表达. 纯合子小鼠骨量丢失明显,骨生物力学指标明显下降,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此外,还有50%以上的纯合子小鼠在早期出现动脉中层钙化. 小鼠破骨功能亢进,与此同时,成熟成骨细胞数量增加,矿化功能强于野生型. Opg基因缺失小鼠骨中钙和磷大量流失,而血清中水平没有变化,这提示钙磷代谢异常不是OPG缺失导致动脉钙化的原因. 对建立的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说明动脉钙化和骨质疏松症相互联系的分子机制,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和动脉钙化的并发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623.
长白落叶松林龄序列上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文珍  王新杰  孙玉军 《生态学报》2011,31(4):1139-1148
由于多年来的过量采伐和重采轻育,伊春东折棱河林场人工长白落叶松林分质量普遍下降,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结合对该研究地同一立地类型的人工长白落叶松林(Larix ologensis)林木各组分生物量垂直分配规律的分析,研究了其生物量在年龄序列上的分布及分配规律,为提高其林分生物量及碳储量采取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处于中龄、近熟及成熟林中的林木树干、树皮及活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受年龄影响较小,而叶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现明显递减变化;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其树皮及树干生物量随树高增大呈现递减规律,其活枝及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树冠中部,而其死枝生物量未呈现明显分布规律;长白落叶松根系生物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其粗根、中根及细根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大根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长白落叶松生物量与林分蓄积的最优模型为:W=0.4909M+9.6624(R2=0.8893),进而估算得出:研究区域幼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1273.72 t/hm2,碳储量为656.98 t/hm2;中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15480.13 t/hm2,碳储量为7984.65 t/hm2;近熟、成熟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7684.41 t/hm2,碳储量为3963.62 t/hm2。随林分结构的改善以及中龄、近熟及成熟林分的不断增加,生物量及碳储量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624.
通过设计基因保守区的特异性简并引物,运用SMARTRACERT-PCR技术,首次从粉棒束孢中克隆出完整的几丁质酶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549bp,5'端非翻译区89bp,3'端非翻译区有188bp,开放阅读框(ORF)1272bp,编码423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2个氨基酸。信号肽很可能需要两次剪切。成熟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为43.9kDa,理论等电点为5.67。氨基酸序列具有几丁质酶18族的两个高度保守的活性区域,一个是酶作用活性位点,另一个是几丁质结合区域。该蛋白可归于几丁质酶18族V类。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裂虫壳AAV98691、白色扁丝霉CAA45468、菌生轮枝孢AAP45631、莱氏野村菌AAP04616和球孢白僵菌AAN41261的同源性分别为91%,89%,80%,76%和75%。  相似文献   
625.
人工养殖云斑尖塘鳢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生长期,云斑尖塘鳢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7.36±0.99)cm增加到(19.05±0.57)cm,体质量从(139.13±12.90)g增加到(205.50±15.78)g,体长增加10%,体质量增加48%。不同的养殖时间除对摄食率(FR)无显著影响外(P〉0.05),对特定生长率(SGR)、饵料转化效率(FCR)和生长效率(GE)都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生长与时间表现为线性相关,体质量生长与时间表现为指数相关。云斑尖塘鳢体质量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养殖时间下,幂指数b值都接近3,表明云斑尖塘鳢的体长和体质量呈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62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其所造成的水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含盐有机废水的排放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合理循环利用水资源,相关废水的有效处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微生物角度出发,通过典型案例阐述了目前基于微生物所运行的生物工艺技术在高含盐有机废水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微生物在高盐环境中的生存与耐受机制,以及在处理高盐工业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在本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展望,为高盐工业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27.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交换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关键过程,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寒草原,其碳汇功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区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探究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2—2014年,在青藏高原班戈县进行了模拟增温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对高寒草原碳交换各组分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但总体上对碳交换存在负面影响。3年平均结果显示,增温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ER)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P0.05),平均降幅分别为15.1%、36.8%、19.2%和51.5%。增温条件下3年平均土壤呼吸(SR)较对照无显著变化(P0.05),但2013年增温显著降低了SR(P0.05),降幅达18.1%。增温对SR与ER的比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高增幅达到40.0%。GEP、ER、SR和NEE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无显著相关(P0.05),而GEP、ER和NEE与空气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增温引起的干旱胁迫以及地上生物量降低是导致高寒草原NEE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一定程度降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28.
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摄食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分别投喂7月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华鲟幼鱼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 d生长,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平均体长分别从177.0、191.6 mm增至216.6、332.5 mm,体质量分别从32.73、44.39 g增至58.27、264.71 g;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饵料转化率分别为6.67~39.33、0.89~1.26,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2.33%、1.38%~3.94%.生长效率分别为2.54%~14.99%、79.56%~204.44%;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速度快于水蚯蚓组,肥满度大于水蚯蚓组;2个试验组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各阶段幂指数b值均小于3,表明中华鲟幼鱼为异速生长;水蚯蚓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水分湿质量含量为82.23%±0.79%,蛋白干质量含量为62.79%±1.34%,均略比人工饲料组高;综合饵料转化效率与各项生长指标,表明人工饲料比水蚯蚓更适宜作为中华鲟幼鱼阶段的人工养殖饵料.  相似文献   
629.
生姜(Zingiberofficinale)品种莱芜片姜,盆栽。1996年5月6日播种,每盆1株。播后用纱网遮荫,使其光强为自然光的叙%。不遮荫者为对照。8月7日撤掉纱网,在相同条件下用11-62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主枝上数第5‘6叶的Th。同时,室内测定Pn-PFD曲线,并由此曲线的最初直线部分斜率,求得量子效率(AQY)。Pn-Prp曲线在CO。浓度为340-360…·L-‘、叶温25-28T的条件下测定。Prp通过改变生物效应灯的个数及叶室与灯光的距离调节。结果(表1)如下:1.苗期遮荫的生姜,旺长期h和AQY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苗期适当遮荫,有利于…  相似文献   
630.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 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日期分别是10月3日~11月3日和翌年的3月18日~4月18日;停留177±9 d,在滇池停留32±11 d 后才进入城区,而不进城34±21 d 后才离开滇池;② 2007年2月12日~3月4日,红嘴鸥每日7: 25~9: 50进城觅食,10: 30~16: 30返回滇池夜宿,在城区停留 4.7±1.5 h/d(2.5~8.5 h/d);③人工投喂食物是吸引红嘴鸥进城并长时间停留的决定性因素;而突发声响,特别是水面划船等人为干扰,促使红嘴鸥过早返回滇池.作者认为,为了促使红嘴鸥进入城区并长时间停留,需要限制游船等人为干扰和深入了解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地及其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