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研究维吾尔人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叶胡杨(P.pruinosa Schrenk)是新疆沙漠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类群,研究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对胡杨和灰叶胡杨在新疆尉犁县维吾尔族民间的植物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胡杨碱白色结晶体在治疗胃胀、咽喉肿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不良等方面有作用;胡杨碱黑色结晶体用于治疗腰疼、腿疼,有消肿及止痛等疗效;胡杨碱加工后作洗发膏和洗衣粉使用;胡杨水不仅治疗神经衰弱,有延缓衰老、降低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功效,还能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胡杨和灰叶胡杨枝叶具有治疗家畜胃胀和肌胃腐烂病的作用。当地罗布人利用胡杨树来建设沙漠生态园及控制土壤沙漠化。研究初步揭示了两种胡杨植物与维吾尔人的植物文化体系,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将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及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2.
鱼呼肠孤病毒诱导草鱼肾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研究鱼呼肠孤病毒诱导草鱼细胞(CIK)调亡。结果显示,鱼呼肠孤病毒感染CIK细胞后,光镜下可见空斑形成;荧光染色观察到细胞调亡碎裂核;且电镜下呈现细胞核裂解,核周裂隙增大,细胞膜内陷并出泡形成调亡小体现象;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180-200bp整数倍的DNA梯形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典型的细胞调亡峰,在病毒感染48h,细胞调亡百分率达15  相似文献   
53.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问题愈发严峻,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精准治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有效方法开始被人们日益重视。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噬菌体P003,鉴定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通过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P00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约10 min;在4-70℃、pH 3.0-10.0的条件下保持活性。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噬菌体基因组长约68 721 bp,GC含量46.14%,预测编码9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未发现已知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全基因组多序列线性与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003与大肠杆菌噬菌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不能侵染大肠杆菌。从活性污泥原位分离到一株新的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噬菌体P003,为利用噬菌体疗法防治多重耐药病原菌S.flexneri感染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54.
低容量喷雾法的茶毛虫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指标与防治技术有密切关系。目前生产上都采用高容量喷雾法来确定防治指标,采用低容量喷雾法来确定防治指标国内未见文献报道。低容量喷雾法具有省工、省药、省水、防效高,对天敌的杀伤力小等优点,防治费用仅为高容量喷雾的三分之一左右。采用低容量喷雾法防治茶树害虫,可取得无公害、低成本等效益。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是我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在福建时有暴发成灾(蔡煌,1991)。艾洪木等(1997)研究了茶毛虫在高容量喷雾时的防治指标,本文研究其在低容量喷雾时的防治指标。1 材料与方法1.1 幼虫取…  相似文献   
55.
[目的]提高棉铃虫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方法]研究了诱导温度和诱导剂IPTG浓度对可溶性His-ADH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设置15℃、20℃、25℃、30℃、37℃五个不同温度和0.2 mmol/L、0.4 mmol/L、0.6 mmol/L、0.8 mmol/L、1.0 mmol/L五个不同的IPTG诱导剂浓度分别进行原核诱导表达。基于SDS-PAGE和灰度扫描来评价可溶性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达的目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 Da,与预测的分子量大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能与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可溶性融合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温度25℃、IPTG浓度0.6 mmol/L。[结论]表达优化最终条件为温度25℃(相对表达量为2.21)、IPTG浓度0.6 mmol/L(相对表达量为1.14)。低温有利于可溶性蛋白的形成,诱导剂IPTG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56.
针对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大田栽培时雌雄混合影响产量,我们知道雄株比雌雄混生的产量高,但组织培养方法繁殖雄株时生根率低或生根不稳定,难以驯化,以及通过愈伤组织繁殖时试管苗易发生变异等问题,我们以石刁柏(品种W 500)5年生雄株幼苗带腋芽的茎段培养所得的丛生芽的嫩芽。接到附加不同浓度配比的IAA、IBA、NAA、ZT和KT的MS培养基上,观察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配比与石刁柏雄株试管苗生根的关系。结果(表1)表明:  相似文献   
57.
该文对新疆原类梅属(Protoparmeliopsis M.Choisy)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采用形态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采样区原类梅属地衣的4个种:凹盘原类梅[Protoparmeliopsis laatokkaensis(Räsänen)Moberg&R.Sant],戛氏原类梅[P.garovaglii(Körb.)Arup,Zhao Xin&Lumbsch]、石墙原类梅[P.muralis(Schreb.)M.Choisy]和盾原类梅[P.peltata(Ramond)Arup,Zhao Xin&Lumbsch],其中凹盘原类梅(P.laatokka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最主要的辨别特征是具沉陷入地衣体生长的子囊盘和很明显的黑色下地衣体。对以上4种地衣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同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58.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VNTR-MIRU方法是近年来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已广泛应用于TB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调查爆发流行,追踪传染源,调查优势菌株以及传播机制等方面.VNTR-MIRU分型方法简单快速,是一种有效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59.
对居住在新疆伊犁的1494对汉族夫妇进行了婚姻地域距离调查,并按不同年代、居住地、职业及文化程度分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年代间、不同地域间、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程度间平均婚姻距离有显著性差异。 Abstract:A study of distance between birth places of husband and wife was carried out in Yili district,Xinjiang.In this study 1 494 couples of Han nationality were investigated.All couple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year of marriage,place,occupation and education.The averages of differ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tested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stance between birth places,of husband and wife was observ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相似文献   
60.
李玲  肖和艾  童成立  丁龙君  盛荣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78-218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能够较快反映土壤环境变化。以14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相同含水量(45% WHC)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外源有机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能迅速吸收利用葡萄糖和稻草中的DOC组分,而使土壤MBC含量在短时间(前5 d)内出现最大值。添加葡萄糖和稻草处理,旱地土壤MBC峰值分别高于对照69.4%和55.1%,稻田土壤高于对照10.2%和10.5%。整个培养期(100 d)内,添加葡萄糖和稻草处理旱地土壤MBC的平均含量分别高于对照82.1%和41.5%(P<0.05);而稻田土壤MBC在培养前期(0~60 d),分别高于对照8.8%和5.1%(P<0.05),60 d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和稻草的添加对旱地土壤总D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0~2 d除外),但可明显提高稻田土壤总DOC含量(增幅为12.8%~26.0%)。100 d内,2个土壤中14C标记MBC(14C-MBC)占总量的比例为4.5%~47.4%,14C标记DOC(14C-DOC)为4.0%~12.7%。说明在土壤含水量为45%WHC条件下,有机底物的添加对旱地土壤MBC的影响大于稻田土壤,但对DOC的影响则反之。同位素示踪表明,土壤有机质本身是DOC和MBC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