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中大豆蛋白水平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以初始体重为 2 3 .78± 0 .0 9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6周的生长实验。以大豆蛋白分别替代 0 %、1 3 %、2 6 %、3 9%、5 2 %和 6 5 %的鱼粉蛋白 ,配制成 6种等氮 (粗蛋白为 48%)、等能 (总能 2 0 KJ/ g)的饲料 ,用于探讨饲料中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的不同比例对南方鲇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实验在 2 7.5± 0 .2℃水温条件下进行 ,溶氧维持在 5 mg/ L以上 ,光照周期为 1 4L:1 0 D。实验结果表明 ,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 3 %、2 6 %和 3 9%的鱼粉蛋白时 ,3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 (SGR)的差异不显著 (P>0 .0 5 ) ,但均显著高于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 (P<0 .0 5 )。其中 1 3 %和 2 6 %的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3 9%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而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饲料转化率 (FCE)、蛋白质效率 (PER)和蛋白质累积率 (PPV)分别在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关系与特定生长率 (SGR)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因此 ,本文提出南方鲇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 3 9%的鱼粉蛋白是适宜的 ,过量的添加将影响南方鲇的生长及饲料转化率。通过分析认为大豆蛋白影响南方鲇生  相似文献   
12.
鱼类脂肪与脂肪酸的转运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鱼油资源短缺, 植物油在水产饲料中广泛使用。然而, 随之而来的鱼体脂肪异常沉积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严重危害养殖鱼类健康。脂肪的沉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包括脂肪的合成、转运和分解。到目前为止, 在鱼类中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植物油替代鱼油影响脂肪沉积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脂肪的合成和分解, 有关脂肪转运的研究十分缺乏。脂肪转运不仅是影响组织脂肪沉积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机体脂稳态和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了鱼类脂蛋白的种类和组成, 鱼类对脂肪和脂肪酸的转运, 营养因素对脂肪和脂肪酸转运的影响, 指出了脂类转运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提出了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 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 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 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 却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 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 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 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不同水平n-3 HUFA对军曹鱼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通过调节饲料中的牛油和鱼油水平,使饲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含量分别达到0.60、0.96、1.24、1.56、1.77和2.11%,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3±0、5g)8周。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n-3HUFA水平对实验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影响了军曹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SGR相应提高,但当饲料中n-3HUFA水平高于1.24%时,各处理之间的生长没有出现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中18:1n-9的含量逐渐下降,而22:6n-3的水平相应升高。根据实验结果,当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时,用折线模型估计出军曹鱼对饲料中n-3HUFA的需求量约为1.49%。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重(13.80±0.40)m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稚鱼为对象,在室内系统内进行饲养试验,研究了新开发的3种微颗粒饲料(Diet 1–Diet 3)、混合饲料(Diet 4:Diet 3和冷藏桡足类)与冷藏桡足类(Diet 5,对照组)对25—60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力、肠和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35和60日龄时,微颗粒饲料组鱼苗间的胰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较25日龄时高,而混合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除对照组鱼苗35日龄时的胰淀粉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25和60日龄外,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鱼苗的生长,除混合组和对照组外,各组间鱼苗肠道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逐渐升高。组织学结果显示,混合组35日龄鱼苗前中肠黏膜上有大量脂滴,而其他各组鱼苗则没有。微颗粒饲料组鱼苗肠黏膜褶皱比混合组和对照组多且深,直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脂滴积累,而对照组鱼苗直肠几乎没有褶皱,并缺乏脂滴。微颗粒饲料组鱼苗肝细胞内有大量脂滴,胞核移向细胞外周。混合组鱼苗35日龄时肝细胞内也有脂滴,但数量在60日龄时减少。对照组鱼苗肝脏中可见类似于饥饿状态的胞间隙、细胞质塌陷和胞核固缩。以上结果表明,合适的微颗粒饲料可促进大黄鱼稚鱼消化道的发育。基于Diet 1效果优于Diet 2和Diet 3,可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鱼稚鱼营养和微颗粒饲料的基础配方。  相似文献   
16.
以初始体重(4.20±0.0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CHO∶L)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糖水平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饲料等氮(粗蛋白40%)等能(19 MJ/g),CHO∶L梯度为0.75—6.53。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桶鱼,每桶(50 L)放养40尾鱼。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HO∶L升高,瓦氏黄颡鱼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当CHO∶L为3.55时,SGR达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75和6.53时的值(P<0.05)。饲料效率(FE)和蛋白效率(PER)在CHO∶L为1.30—3.55区间内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当CHO∶L为0.75或6.53时,FE和PER的值都显著降低(P<0.05)。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在各处理组间无显差异(P>0.05)。随CHO∶L的增加,全鱼粗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且在CHO:L为3.55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CHO:L为0.75时的值(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随CHO∶L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血糖和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随CHO∶L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随CHO∶L的增加,瓦氏黄颡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活力先增加后降低,且在CHO∶L为3.55时活力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75时的值(P<0.05)。肝脏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1)活力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CHO∶L的关系,得到饲料最适CHO∶L为4.06。  相似文献   
17.
评估三种新开发的微颗粒饲料(Diet 1,Diet 2和Diet 3)、一种混合饲料(Diet 4:Diet 3和冰冻桡足类混合投喂)和冰冻桡足类(Diet 5)对25–60日龄大黄鱼稚鱼的饲喂效果。Diet 1组大黄鱼稚鱼的特定生长率(SGR,7.97%/d)和成活率(40.0%)最高,而Diet 5组稚鱼的SGR(4.15%/d)和成活率(20.4%)最低。Diet 4组稚鱼的成活率与Diet 1组差异不显著,但其SGR低于后者。从稚鱼的SGR和成活率看,三种微颗粒饲料中,Diet 1要优于Diet 2和Diet 3。各处理组中每桶稚鱼的生物量与SGR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各微颗粒饲料组稚鱼的体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低于Diet 4组,但高于Diet 5组。而微颗粒饲料组稚鱼的脂肪含量(10.6%–13.3%)均显著高于Diet 4组(7.6%)和Diet 5组(7.2%)。尽管冷冻桡足类中C20:4n–6(AA)的含量稍低于微颗粒饲料,但Diet 4和Diet 5组稚鱼的AA含量均显著高于微颗粒饲料组。Diet 4和Diet 5组稚鱼的C22:6n–3(DHA)分别高于其相应饲料中的含量。相反地,微颗粒饲料组稚鱼的C20:5n–3(EPA)低于微颗粒饲料中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Diet 4和Diet 5组稚鱼体内AA、DHA和EPA的沉积效率高于微颗粒饲料组。研究表明,大黄鱼稚鱼可用微颗粒饲料"断奶"。基于Diet 1优于Diet 2和Diet 3,可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配方。此外,有必要对各处理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和消化道的变化进行研究以综合评估微颗粒饲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体内存在的2条Δ5 Fad(Hdhfad1和Hdhfad2)为目的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和核糖体蛋白S9(Ribosomal protein S9,RPS9)为内参基因,应用2–ΔΔCt方法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体系,并应用此体系分析了鲍鱼肌肉组织Δ5 Fad在不同饲料处理下的表达差异。实验饲料含有不同的脂肪源,分别是棕榈酸甘油酯(Tripalmitin,TP饲料)、富含二十碳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油脂(AO饲料)和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的油脂(EO饲料)。结果表明:针对Hdhfad1、Hdhfad2、β-actin和RPS9所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各引物对的PCR扩增效率(Efficiency,E)分别为1.05、0.99、0.97和0.98,满足2–ΔΔCt方法对E的要求。当退火温度为52℃,反应体积为25μL时,RT-qPCR的扩增效果最好。所建立的体系能够准确定量Δ5 Fad的基因表达。利用该方法分析Δ5 Fad在不同饲料处理下的表达结果显示,与TP对照组相比,EO和AO饲料显著降低了鲍鱼肌肉组织Δ5 Fad(Hdhfad1和Hdhfad2)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9.
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初始体重为(6.26 ± 0.10)g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多糖酶(WX和VP)(WX为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的复合酶制剂,VP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和果胶酶的复合酶制剂)对鲈鱼生长、体组成以及胃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含36.1%鱼粉和18.0%复合蛋白(豆粕:肉骨粉:花生粕:菜籽粕 = 4:3:2:1并添加赖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以模拟鱼粉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饲料为基础饲料(Diet 1),分别向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200 mg PY (Diet 2)和400 mg VP + 800 mg WX (Diet 3),配制出3种等氮(粗蛋白43%)等能(20 kJ/g)的实验饲料。实验在1.5 m× 1.5 m × 2.0 m的浮式海水网箱中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60尾鲈鱼。 每天饱食投喂2次(06:00和18:00)。实验期间水温为27.5-29.5 ℃, 盐度为25‰-28‰,溶解氧大于7 mg / L。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对鲈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92%-95%),但却显著提高了鲈鱼的增重百分率(从859.3%提高到947.2%和905.2%)和特定生长率(从4.0提高到4.2和4.1) (p<0.01)。与基础饲料组相比,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以及身体总能均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鲈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含量以及身体总能也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鱼体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后,鲈鱼胃和肠道消化酶均有上升趋势。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鲈鱼胃和肠道中的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提高了其胃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从0.74 U / mg提高到1.02 U / mg和1.09 U / mg提高到1.71 U / mg)(p<0.01)。而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胃和肠道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胃和肠道中淀粉酶的活性(分别从0.05 U / mg提高到0.16 U / mg和0.12 U / mg提高到0.21 U / mg)(p<0.01)。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摄食率、生长性能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I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前两周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 > 0.05);而显著降低了整个养殖周期FMO组牙鲆总摄食率,提高了SPIO组牙鲆总摄食率(p < 0.05);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影响(p > 0.05),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FER和PER无显著影响,却显著提高了SGR(p < 0.05);③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提高了牙鲆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但仅AST差异显著(p < 0.05),而对肝脏AST、ALT、AKP、LDH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p > 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血浆ALT和LDH活性,而对AST、AKP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肝脏AST和ALT活性,而对AKP、LDH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④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血浆中尿素氮和游离氨基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应;其中,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生长效应,而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却表现出促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