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 d(n=3),窝卵数平均为1.9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分别为84.4 mm(83.1~88.3 mm)和68.0 mm(67.0~70.0 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0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的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采取与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 410个繁殖对。威胁胡兀鹫生存的因素可分为4大类:(1)非法猎捕,包括非法获取胡兀鹫观赏标本和传统医药,方式为枪击、毒饵、网套等;(2)间接伤害,主要为鼠药中毒,其次是因人类在被食肉兽咬死的家畜体中施放毒药或在家畜尸体边布放的兽铗而造成伤害;(3)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伤害,如输电线路和风电场导致胡兀鹫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直接对其巢址生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增加等;(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和对家畜胴体的彻底利用,导致胡兀鹫的食物来源减少,家畜疫病防治导致胡兀鹫蒙受残留药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柔软巢材(如羊毛)的缺乏,降低了胡兀鹫对卵和幼雏的保暖能力。  相似文献   
972.
基于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并结合ArcGIS软件,探究了阿勒泰地区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阿勒泰地区干旱状况.研究期间,阿勒泰地区虽然年和四季的干旱频次和不同等级干旱覆盖范围都呈减少趋势,但是旱情仍较为严重,年和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繁,且多年存在重旱和特旱发生在整个阿勒泰地区;秋季和冬季的干旱频次分别在1997和1983年发生减少突变,夏季的干旱频次首先在1962年发生增加突变,随后在1991年发生减少突变,年均和春季的干旱频次无突变发生;年和四季的干旱频次都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干旱频次和不同干旱等级在空间上的分布表明,东部清河县旱情较为严重,中部阿勒泰市、富蕴县、布尔津县、福海县旱情次之,西部地区的哈巴河和吉木乃县的旱情较轻.  相似文献   
973.
碳循环:森林采伐每年释放出全世界17%的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在印度尼西亚,80%的碳排放都是由于森林采伐造成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正在帮助当地建立能为公益团体保护森林、减少碳排放提供资金支持的市场。  相似文献   
974.
恢复备受困扰的巴西大西洋森林需要种植至少10亿棵本地树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这里种下的至少10万棵树已经扎下了根。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巴西中南部连绵起伏的草原上,马里奥巴波萨.罗萨费胡知道时机已经到了。罗萨费胡是TNC巴西气候变化项目的负责人,眼下,他和他的助手们正把几百棵树苗装上卡车,然后向山上进发。  相似文献   
975.
为阐明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散居型地理种群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将散居型西藏飞蝗9个地理种群雌、雄个体的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头宽(C)、前翅长度与后足股节长度比值(E/F)、后足股节长度与头宽比值(F/C)5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976.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其性质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运动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发生的比率和程度与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关,其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自由基的介导使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损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机械损伤。为此就运动对细胞凋亡影响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77.
珠子参根茎结构特征与皂苷积累的动态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皂苷类物质是珠子参根茎内贮存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根据皂苷类物质的化学性质,采用组织化学定位、显微制片技术和皂苷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珠子参的根茎节部进行了解剖学与皂苷动态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珠子参根茎节部横切面结构复杂,具有2至多个维管柱,属异常结构。珠子参根茎节部的加粗生长依赖于次生结构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根茎节部分泌腔周围的分泌细胞、次生韧皮和三生韧皮部是珠子参皂苷类物质主要积累场所。随着珠子参生长年限的延长,根茎节部分泌腔、异常维管柱的数目及皂苷的含量增加。分泌腔、异常维管柱的数量和相对密集的节部可作为珠子参优良品种选育的结构和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高原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Model组)、姜黄素[按体重60mg/(kg.d)]治疗组(curcumin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方法检测缺氧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同时检测脑片水平的LTP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相对于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撤离平台后,模型组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干预后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显著延长(P<0.05)。(2)给予HFS刺激后各组兴奋性突出后电位(fEPSP)斜率较前明显增加,均可持续1h以上,与模型组比较缺氧组HFS刺激后fEPSP斜率明显减小(P<0.05),姜黄素可减轻缺氧所致的fEPSP斜率减小(P<0.05)。结论:姜黄素可改善慢性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rn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对动物面神经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面神经损伤模型,将50 ng/μg TGF-β3注射到神经切断嵌入的硅胶管明胶海绵内,16只成年兔随机分为1周组及3月组。两组内右侧面神经上颊支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通过GFAP(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及Nestin(巢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愈合评估。结果:给予TGF-β3的1周组Nestin及GFAP,3月组Nestin及GFAP及1周组与3月组Nestin及GFAP与对照组之间都统计学有差异。结论:在外源性TGF-β3作用可促进内源性TGF-β3产生或共同通过Smad通路引起神经损伤后修复标志物Nestin及GFAP的表达增加,这表明TGF-β3在面神经的损伤后修复起促进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980.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对维医常用药材香蜂花挥发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从该挥发油中共准确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提取物总量的99.02%.结果发现,主要成分有(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 26.48%)、(Z)-citral(15.46%)、(E)-nerol(14.51%)、(E)-citral(14.43%)、isoanisole (7.88%)、palmitic acid (6.93%)和(Z)-nerol (2.56%),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为维药香蜂花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