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建立人肠道病毒D68型(EV-D68)微复制子体系。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报告基因替换病毒编码区,通过酶切连接,构建EV-D68 T7和PolⅠ系统微复制子体系,获得重组质粒pT7-miniEGFP、pT7-miniFLuc、pHH21-miniEGFP、pHH21-miniFLuc和pHH21-miniFLuc_(ΔpolyC)。微复制子转染RD细胞,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表达情况或用双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水平。T7和PolⅠ系统微复制子均可表达报告基因,但PolⅠ系统荧光素酶表达水平是T7系统的5倍。并且病毒非编码区的PolyC区域对于病毒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EV-D68微复制子体系,为EV-D68非编码区功能研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52.
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头面部观察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551人,维吾尔族527人和蒙古族533人的头面部30项指标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比较。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在许多方面较为相似,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也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53.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相似文献   
54.
明确物种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的生境需求和适宜生境空间分布至关重要。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以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研究对象,以其重要栖息地新疆博州艾比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15个鹅喉羚分布点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生境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划分了鹅喉羚在研究区域的适宜生境,并对它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鹅猴羚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是影响鹅喉羚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坡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对艾比湖鹅喉羚的生境选择影响不大。除了温度和降水在内的19项生物气候变量是鹅猴羚选择生境的重要因素之外,海拔和坡向等地形特征也影响鹅猴羚的生境选择性。鹅喉羚的高度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和东部,中度及低度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度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非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鹅喉羚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也为鹅喉羚在栖息地方面的研究,即鹅猴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甲)材料及固定:哺乳类、两栖组织,包括甲状腺、肾、小肠、胃、睾丸;昆虫的精巢,肌组织;及数种植物组知,固定于 Carnoy 氏液,福尔马林液,Helly 氏液,或 Smith 氏液皆可。乙)试剂试剂 T:天青 A-schiff 液——溶0.5克天青 A(azureA)于100毫升漂白液内(见下)可保持数周,用前加100%偏亚硫酸氢钾(K-me(?)abisulfite)数滴。试剂Ⅱ:漂白液——1N盐酸5毫升;10%偏亚硫酸氢钾或钠5毫升;蒸馏水90毫升;新鲜制备。试剂Ⅲ:高碘酸液(periodic acid solu)——高碘酸0.8克;蒸馏水90毫升;0.2M醋酸钠10毫升;新鲜配制。试剂Ⅳ:硷性复红 schiff 液——根据 Stowell 氏法(1945)配制,溶液置冰箱内可保持数月。  相似文献   
56.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锡伯族1121人和蒙古族679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锡伯族中味盲率为19.98%,味盲基因频率为0.4470,平均尝味阈值为8.53±1.25;蒙古族中味盲率为15.17%,味盲基因频率为0.3895,平均尝味阈值为8.10±1.49。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锡伯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蒙古族中,味盲率与味盲基因频率分布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在上述这两个民族中,少年组的味盲率高于成年组。对同一受试者的ABO血型与卷舌能力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7.
58.
精子密度仪在哺乳动物中已推广应用,但在家禽中还研究很少。本文以黑凤鸡和攸县麻鸭精液为实验材料,手持精子密度仪与血细胞计数板为检测工具,对影响精子密度测定方法准确率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鸡、鸭精子密度-吸光度函数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密度仪测定时的稀释液(简称"测试液")为3%NaCl时,精液稀释后应尽快检测吸光度;样液在比色皿中的混匀方式对吸光度测定有很大影响;精液用3%NaCl以及3种常用家禽精液稀释液进行10倍稀释后测定吸光度,B液吸光度显著高于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用测试液为3.0%NaCl,鸡和鸭精子密度-吸光度呈三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分别是Y_1=1.374X^3-0.786X^2+0.945X-0.002(R^2=0.997)、Y_2=1.283X^3-0.899X^2+0.994X-0.009(R^2=0.996);用0.9%NaCl代替3%NaCl作测试液简化精子密度测定方法可行,鸡精子密度-吸光度回归方程为Y_3=-0.264X^3+1.23X^2+0.468X+0.019(R^2=0.999)。鸡精液测试液为0.9%NaCl、3%NaCl时两种函数的吸光度最佳范围分别是0.035~0.692、0.069~0.624,在此范围内计数板与方程两种方法得到的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以计数法为真实值,两种方法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95%、3.11%。以3%NaCl为测试液,鸭精液函数所测样品吸光度最佳范围小于鸡精液的,以计数板法为真实值,在吸光度0.054~0.123范围内的,函数与计数板两种方法所得的精子密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1%。本文将促进家禽手持精子密度仪研发,以及更好的使用哺乳动物精子密度仪。  相似文献   
59.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是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在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时发现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细胞生长繁殖不佳,发生空泡样变性、溶解或凋亡。针对此种现象他们对已知所有微生物进行了检测,结果都为阴性。于是对这些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细胞内发现了一种很小的原核微生物,在上世纪90年代由KAJANDER命名这种生物为Nanobacteria并申请了专利。  相似文献   
60.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ylori)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电转入乳酸乳球菌MG1363,表达目的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为H.pylori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以H.py-loriNCTC 11637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spA基因,并克隆至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MG36e中。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DH5α,经鉴定的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pMG36e/hspA。以电穿孔法将pMG36e/hspA转化乳酸乳球菌MG1363并用Western blot检测HspA蛋白的表达。结果克隆重组后得到pMG36e/hspA。将pMG36e/hspA电转化MG1363后,收集菌体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在HspA的相对分子质量(Mr≈13 k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结论首次成功构建了表达H.pyloriHspA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为进一步口服疫苗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