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1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从皮下血流变和炎性因子表达的角度,研究川芎白芷对过敏性皮炎组织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纯白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芷组、川芎组、川芎白芷合用组和阳性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均使用2.4-二硝基氯苯法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下炎症模型。建模成功后每组按设计分别在致炎各处涂抹各组药物,末次给药4 h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各组豚鼠患侧耳血流变化,取各实验组豚鼠耳组织,制备HE染色的病理切片,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耳组织中炎症指标因子IL-1β、TNF-α、LTB4、LTD4、PGE2和PGD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致敏模型组的耳枝干与末端血管血流急剧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耳血管血流变明显降低,其中川芎白芷合用对炎症组织枝干血管血流影响最显著;模型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各给药组炎症因子指标显著下降,LTB4、LTD4、PGD2、PGE2水平下降。川芎组与白芷组相比,抑制白细胞三烯指标LTB4、LTD4的作用更显著,白芷在IL-1β、IL-8作用较明显,川芎白芷合用组的作用优于川芎和白芷单用组。结论:川芎白芷对急性皮下炎症模型有治疗作用,可抑制组织中炎症反应,减少前列腺素类及白三烯类物质的释放,改善炎症引起的血流变反应。川芎白芷对皮下急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有差别,在抑制白细胞三烯类和白介素类炎症介质过程中有协同配伍效果。 相似文献
102.
103.
深入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不同生长期植硅体的形态变化规律, 对提高古植被重建精度、探讨植硅体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东北地区12个样点的芦苇叶片进行研究, 选取长势相近、叶片大小一致的芦苇叶片, 用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研究发现, 芦苇植硅体主要有5种类型, 在不同生长期内和不同温湿度组合下, 其植硅体类型组合基本无变化, 说明同种植物的植硅体类型组合具有稳定性, 据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古植被; 同时芦苇鞍型植硅体百分含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份, 随后稍有减少, 而芦苇扇型植硅体百分含量和浓度的峰值出现在8或9月份, 谷值在7月份。由此推测芦苇鞍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更多地受控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芦苇扇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与机动细胞的支撑作用关系密切。实验结果还表明芦苇植硅体浓度并不是随着时间逐渐积累的, 其在8月份达到峰值, 9月份达到谷值, 因此推测植物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其自身对硅的需求规律相一致。鞍型植硅体浓度的峰值也出现在8月份, 谷值也在9月份, 其浓度变化与芦苇植硅体总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分析内蒙古草原不同植物物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以及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测定了退化-恢复样地上几种典型植物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物种对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及根际真菌数量均有显著影响。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普遍高于非根际土壤, 尤其以真菌更为明显。对T-RFLP数据进行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 MRPP)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结果表明, 大多数物种的根际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与非根际有明显差异, 并且所有物种的真菌群落可以按根际和非根际明显分为两大类群。此外, 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按物种聚类的现象, 以细菌较为明显。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特征, 对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退化及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引起的土壤性质和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特征、延迟诊断因素及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到2022年7月收治的167例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作为研究对象。167例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25.10±21.51)月。按照患儿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异物组(n=140)和非异物组(n=27)。按照患儿入院时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确诊时间是否在24 h内将患儿分为延迟诊断组(n=100)和早期诊断组(n=40)。并依据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所有患儿分为并发症组(n=122)和未发生并发症组(n=18)。采用x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亚组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异物组和无异物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后就诊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异物组和无异物组患儿的物滞留部位、CRP、PCT、首诊时影像学检查、患儿居住地、异物吸入史差异显著(P<0.05);以患儿是否发生延迟诊断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首诊时影像学检查、患儿居住地、异物吸入史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患儿是否发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首诊时影像学检查、患儿居住地、是否延迟诊断及异物吸入史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存在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延迟诊断和并发症受年龄、异物吸入史和影像学检查等复杂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2000-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信息.采用Markov模型、退化草地动态变化度、转类指数和景观指数对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表明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状况良好,未退化草甸与未退化草原在整个流域占绝对优势,是流域面积的38%.2000-2010年期间,流域草地变化不大,退化草地转类指数为-0.0384;草地变化整体上呈极轻微退化趋势,在这11a期间呈现先退化、后改善的状况.流域内不同退化草地类别的空间景观格局表现比较稳定.青海湖流域的优势草地类别是未退化革甸,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2000-2010年期间该类别的动态变化度为1.82%,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时空变化都比较稳定.中度退化草甸是退化最明显的类别,即使在流域草地呈改善状况的2006-2010年期间,有近7.4万hm2退化为重度退化草甸,占中度退化草甸转变为其他类别的65%.流域中与其他类别相互转换频繁,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类型是轻度、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原,在流域草地退化发生改善的2006-2010年期间,这3个类别的动态变化度达到15%-21%之间;空间上它们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青海湖北部以及环青海湖区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筛选验证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染色体DNA非编码区与抗白垩病相关的SNP。【方法】本研究将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孢子接种于人工饲养的意大利蜜蜂3日龄幼虫,根据是否存在白垩病症状进而筛选出抗病个体和易感个体。基于前期重测序结果中意大利蜜蜂第2和11号染色体DNA非编区与抗白垩病相关的SNP信息,利用PCR测序的方法筛选并验证意大利蜜蜂幼虫第2和11号染色体DNA非编码区与幼虫抗白垩病相关的55个SNP。【结果】发现位于意大利蜜蜂第11号染色体LOC100578413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的SNP(T14570310C)在抗病个体中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且抗病个体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易感幼虫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表明该SNP位点与抗白垩病相关。该分子标记对抗性个体和易感个体的判断结果与前期筛选的编码区SNP(C2587245T)分子标记的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并验证意大利蜜蜂第11号染色体DNA非编码区的SNP(T14570310C)与抗白垩病相关。该位点为抗白垩病分子辅助选育提供新的分子标记,在意大利蜜蜂白垩病早期检测和培育白垩病抗性的蜂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110.
用AFLP的方法分析中国白桦×欧洲白桦的78个F1个体,并按照拟测交作图策略,建立了中国白桦和欧洲白桦遗传连锁图谱。从群体的45对引物组合中分离出343个分离位点,χ^2检验表明,其中有311个符合1:1拟测交分离位点。在这些位点中168个来自中国白桦,143个来自欧洲白桦。软件分析表日月,中国白桦的168个位点构成9个连锁群,11个三联体和14个连锁对,55个为非连锁位点,连锁标记覆盖的总距离为1909.2cM,平均图距为16.9cM;来自欧洲白桦的143个位点构成12个连锁群,4个三联体和9个连锁对,21个为非连锁位点,连锁标记覆盖的总距离为1857.3cM,平均图距为15.2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