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微小Rn A-133(micro Rn A-133,mi R-133)是一种在骨骼肌和心肌特异表达的非编码小Rn A,其在心肌肥大等多种肌源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组织存在mi R-133的表达紊乱,其通过转录后抑制靶基因,如EGFR、i GF-1R、MMPs等的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病理过程,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mi R-133的表达、调控及其在肿瘤等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可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现就mi R-133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桔梗悬浮细胞对莪二酮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植物悬浮细胞体系对莪二酮进行结构改造研究.方法:采用生物转化技术和天然药物化学手段,分离转化产物单体,并利用波谱学手段对转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MTT法对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转化产物,分别为1β,10α-环氧基莪二酮(2),3α-羟基-莪二酮(3),3β-羟基-莪二酮(4),1α,10β-环氧基-11-羟基莪二酮(5)和2β-羟基-莪二酮(6).结论:桔梗悬浮细胞对于莪二酮具有良好的转化能力,可以利用其作为植物反应器对莪二酮进行结构改造,以获得水溶性更好或活性更佳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3.
miR-92a家族基因是由miR-25、miR-92a~1、miR-92a~2和miR-363等序列相似、结构相仿、种子区序列相同的微小RNA(microRNAs)组成,它们分别来自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互为旁系同源序列的miR-106b~25、miR-17~92和miR-106a~363基因簇。目前研究认为,miR-92a家族基因是一组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有关的miRNAs,其表达紊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miR-92a家族基因及其靶基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刘放  高晓健  陆霞  张婷婷  李墨林 《生命科学》2014,(11):1222-1228
miR-26家族是由miR-26a、miR-26b、miR-1297及miR-4465等序列相似、结构相仿、种子区序列相同(UCAAGUA)的微小RNA(microRNAs,miRNAs)组成。多种组织细胞分化过程中伴有mi R-26家族表达的增加,其异常表达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等有关。近年研究报道,多种肿瘤组织亦存在mi R-26基因表达紊乱,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miR-26家族及其调控的靶基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蟾酥中蟾蜍甾烯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蟾酥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甾体类化合物,并利用1H-NMR,13C-NMR以及文献比较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它们分别为:华蟾毒精(cinobufagin,1),脂蟾毒配基(resibufagenin,2),蟾毒灵(bufalin,3),蟾毒它灵(bufotalin,4),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5),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6),12β-羟基-蟾毒灵(12β-hydroxyl-bufalin,7),5,7β-二羟基-脂蟾毒配基(5,7β-dihydroxyl-resib-ufagenin,8).结论:其中化合物7-8为属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所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观察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在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DDP用药6h、48h、对照组和生理盐水(NS)用药6h、48h、对照组,每组6只。10mg/kgDDP单次腹腔内注射,等量Ns对照。观察并记录用药后对照组大鼠的毒副反应;用药6、48h各组大鼠无菌条件下心脏穿刺取血、肝素抗凝,检测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同时内眦静脉取血,测定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P用药后6h,大鼠体重开始明显降低,用药48h后,大鼠腹泻逐渐加重,用药3d后大鼠死亡。DDP用药后6h大鼠血尿素氮、肌酐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DP用药后48h血尿素氮升至(18.71±9.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48±0.6)mmol/L(P〈0.05),同时血肌酐含量亦升至(49.6±14.1)μmol/L,与对照组(27.17±1.7)μmol/L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DP用药后6h所有大鼠外周血内毒素含量都低于0.0218Eu/rrd最低检出限,明显低于NS对照组大鼠(0.3141±0.1477)Eu/ml(P〈0.01);DDP用药后48h大鼠外周血内毒素的含量增高均超过0.70Eu/ml最高检出限,明显高于NS对照组大鼠(0.1661±0.1198)Eu/ml(P〈0.01)。结论外周血内毒素含量的变化与大剂量顺铂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早期的发病机制无关,但与大鼠肾功能衰竭有关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所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肠道细菌易位与肠内菌群比例变化的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DDP用药后24、48、72 h组和NS对照组,每组6只。10 mg/kg DDP单次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随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用药后的表现及体重变化情况;DDP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用药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称重后内眦静脉取血,生化法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无菌条件下剖腹取回盲部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涂片检查。结果大剂量DDP用药后6 h大鼠体重开始降低,用药48 h后出现腹泻症状并进行性加重。DDP用药后48 h大鼠出现血尿素氮、肌酐的比例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DP用药后24 h66%的大鼠回盲部淋巴结出现革兰阴性菌生长,用药后48 h革兰阴性菌生长的阳性率为83%,而对照组大鼠则无细菌生长。对照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肠内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DDP用药后24 h,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内仍然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用药48 h后,空肠、回肠和结肠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大剂量DDP可导致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空肠、回肠和结肠内菌群比例失衡,可能与大鼠内毒素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及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大剂量顺铂(DDP)诱导小鼠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研究吡格列酮对DDP所致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昆明种小鼠,依性别、体重随机分组:DDP组、DDP+吡格列酮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日观察小鼠的体重、记录粪便数量等,并进行粪便涂片检查。DDP用药后3 d,分别取各组小鼠称重后乙醚麻醉,内眦静脉取血;分别取空肠、回肠末段、升结肠上段内容物进行细菌涂片检查。生化法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尿酸(UA)、丙二醛(MDA)的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DDP用药后3 d,小鼠回肠、结肠内G+菌与G菌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吡格列酮可明显增加DDP用药后小鼠回肠、结肠内G+菌与G菌比值。DDP组小鼠外周血BUN、UA和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DP+吡格列酮组小鼠其水平明显低于DDP组小鼠。

结论

大剂量DDP可导致小鼠肠内菌群比例失衡;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小鼠体内氧化应激、进而减轻DDP所致的小鼠肾损伤和肠内菌群失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体外细菌敏感性试验研究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对条件性致病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方法分别用滤纸片法和96孔板法对顺铂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其中,滤纸片法是以庆大霉素作为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用直尺测不同浓度顺铂抑菌圈直径大小;96孔板法是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值,然后计算抑菌率。根据不同浓度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曲线,利用origin 75拟合标准曲线做图并计算出能使50%大肠埃希菌死亡所需的顺铂使用剂量(IC50)。结果滤纸片法检测结果发现,5、2.5、1.25、0.625、0.313和0.156 mg/mL的顺铂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121、19、.678、.33和0 mm,而阳性对照6 670 IU/mL庆大霉素的抑菌圈大小为18 mm。96孔板法检测结果发现,顺铂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率均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呈"S"型曲线。用药后6、24、48和72 h时顺铂的IC50值分别为30.29、42.56、80.24和98.69μg/mL。结论顺铂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其抑菌作用随顺铂用药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瓜氨酸化(citrullination)是指在蛋白质精氨酸脱亚胺酶(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s,PADs)作用下蛋白质肽链中的精氨酸残基转化为瓜氨酸残基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过程。目前,已有5种PAD酶在人体组织中被发现,分别为PAD1~4和PAD6,PAD2和PAD4在许多恶性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研究发现组蛋白、细胞角蛋白、纤维粘连蛋白、白介素8等蛋白质均可被瓜氨酸化,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密切相关。本文从表观遗传学观点出发就PADs介导的蛋白质瓜氨酸化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