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21.
Z-DNA是一种非常独特的DNA二级结构.与B-DNA相比,Z-DNA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左手螺旋和磷酸-核糖骨架呈“zigzag”状. 虽然目前对Z-DNA功能的了解还不确切,但毫无疑问,Z-DNA与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密切相关. 一方面,在体内Z-DNA在基因转录过程中产生;另一方面,分布于启动子等不同区域的Z-DNA又可以反过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即Z-DNA能够增强一些基因转录,也能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但其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这种调控似乎与Z-DNA在启动子中的位置、基因和细胞类型有关.研究Z-DNA的形成及其与基因转录的关系对理解基因转录调控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2.
文春根  吴浩彬  胡宝庆 《昆虫知识》2011,48(5):1465-1470
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6种蚌螨的腺毛和足爪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蚌螨的腺毛是由腺体、围腺片、刚毛和腺毛板共同构成的复合结构;对弯弓蚌螨的连续切片的观察表明,腺体是从体表延伸至体腔的消化道附近,由此认为蚌螨的腺体是由体壁皮层细胞演化而来。蚌螨足末除了爪外,还观察到跗节端部背面或腹面有体壁突及刚毛,因此,蚌螨足的步行结构不是仅由爪形成的简单结构,而是由爪、跗节末端背突或腹垫和刚毛组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923.
云南野生珍稀油料树种琴叶风吹楠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野生琴叶风吹楠进行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在云南分布于热带雨林内水热条件较好地段,由于生境破坏,种群数量锐减,仅在分布区边缘的沟谷和低洼地呈斑块状分布,种群数量小;琴叶风吹楠现存植株开花结实和种子萌发正常,而且苗木生长良好.生境破坏是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加强原境...  相似文献   
924.
对江苏省3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探索作出分析,分别介绍了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上,淮安市实行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镇江市实行的"总额预算、弹性结算、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上,南京市实行的部分病种定额指标结算,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结算、连云港实行的问题控制结算办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上,积极探索单病种定额付费等,并对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的效果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25.
采用响应面法对叶酸产生菌产朊假丝酵母Y2.12的发酵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方法对影响发酵各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碳源乳糖、pH值和摇床转速;并通过Box-Ben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这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这3个因素的最佳值为摇床转速196r/min、pH7和碳源乳糖含量为6.25%.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摇瓶发酵,叶酸的含量可达23.14±0.13mg/L,取得了很好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926.
927.
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高价值冷水性鱼类。通过分析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及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特征,了解其微生物多样性及所携带的自身特有的潜在病原微生物情况。采集设施化车间养殖的大泷六线鱼,提取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基因组DNA,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样本的V3+V4区基因文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样本拥有共同的OTUs为33个,且Venn图呈现了不同来源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了不同样本的均匀度和丰富度,测序数据合理、可信。Alpha指数平均值显示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丰富度较高,而表皮粘液微生物多样性较高;Beta多样性显示了不同来源样本间的异质性及同一来源样本间的相似性。从门水平上看,优势菌门均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属水平结果不同,肠道内容物样本中优势菌属包括Streptophyta、芽孢杆菌属(Bacillus)、杆菌属(Bacillaceae_unclassified)、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及弧菌属(Vibrio),表皮粘液样本中优势菌属包括Streptophyta、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杆菌属(Bacillaceae_unclassified)、香味菌属(Myriudes)、假单胞菌属(Gemmobacter)及弧菌属(Vibrio)。Heatmap热图结果提示,不同微生物菌群结构发挥出不同生物学功能,其中未分类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条件性致病菌的存在均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揭示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样本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主要病原菌属的特征对大泷六线鱼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8.
摘要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Th17/Treg)免疫平衡和血清水通道蛋白(AQP)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95例MAP患者分为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47例)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大柴胡汤治疗,48例)。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Th17/Treg免疫平衡、AQP1、AQP5、AQP6和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7 d后两胁胀痛,矢气则舒,右中上腹痛,恶心呕吐,抑郁易怒,嗳气呃逆,大便不畅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Treg细胞比例升高,Th17细胞比例、Th17/Treg下降,且研究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AQP1、AQP5、AQP6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淀粉酶(AMY)、脂肪酶(LIP)、C反应蛋白(CRP)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柴胡汤治疗MAP疗效确切,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MAP患者Th17/Treg免疫平衡和血清AQP1、AQP5、AQP6水平。  相似文献   
929.
目的: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眼表疾病之一。有关干眼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眼科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激光共焦显微镜对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眼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从细胞层面对干眼进行研究。方法:海德堡激光共焦显微镜(HRT3)对35例(60只眼)干眼患者及35名(60只眼)正常人的角膜上皮层朗格汉斯细胞,睑板腺腺泡密度,睑板腺开口直径及形态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记录。结果:正常眼角膜中央上皮层朗格汉斯细胞(LC)个数的平均密度为58±19个/mm2,干眼组为(137±29)个/mm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眼组角膜上皮下朗格汉斯细胞突起较短,分支较少,干眼患者角膜上皮下朗格汉斯细胞突起呈树支状,其突起较正常眼组数量多且长度较长,正常组睑板腺(MG)腺泡的平均密度为115±28个/mm2,干眼患者的睑板腺腺泡的平均密度59±1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组睑板腺腺泡内呈中等程度反光,对照组腺泡内呈低反光。正常组睑板腺开口呈圆形,内壁光滑,直径为62±14μm,干眼组睑板腺开口欠光滑,直径35±11μm,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在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中,睑板腺腺泡直径增大,密度降低,睑板腺的开口直径变小,同时,角膜朗格汉斯细胞活化,数量增多,共聚焦显微镜可从细胞层面观察蒸发过强性干眼的眼表结构改变,使干眼病理变化的研究更为直观,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材料。  相似文献   
930.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 =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