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王威  夏霖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7,26(4):777-781
毛冠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华南区域,有三亚种(指名亚种、华中亚种、华南亚种)。为探讨各省头骨性状的差异及各省毛冠鹿亲缘关系,在选取32项较为完整的头骨测量性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推测如下:1)毛冠鹿3个亚种的地位是确定的。2)四川、云南所属指名亚种与重庆、湖北所属华中亚种较近,二者与广东、江西、湖南、浙江所属的华南亚种关系较远。3)在头骨32个性状中,两两亚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性状:指名亚种与华南亚种14个(颅全长、颅基长、基长、基底长、前颌长、吻宽、鼻骨长、鼻骨宽、最小眶间距、眼窝高、腭长、前颌骨内叶长、两上颊齿最大距离、下齿列长);指名亚种与华中亚种2个(吻宽、上齿列长),华南亚种与华中亚种有19个(颅全长、颅基长、基长、基底长、前颌长、额骨长、最小眶间距、眶间宽、枕部最窄、脑颅最大宽、鼻骨宽、泪骨缝长、腭长、颧宽、前颌骨内叶长、上齿列长、两上颊齿最大距离、最小颅高、下齿列长)。  相似文献   
172.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73.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174.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5.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 d、12~14d1、4~16 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相似文献   
176.
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和直接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外5只大熊猫1981-1982年的昼夜活动。大熊猫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最高是18:00时,次高是04:00时;有两个低谷,最低是09:00时,次低是24:00时;年平均昼夜活动率为57-66%。  相似文献   
177.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漩涡模型Vortex mondel 713 , 模拟了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 在无交配限制、无密度制约、无近亲交配衰退等条件下,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考虑近交衰退的影响后, 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灭绝率提高; 竹子开花虽能加速大熊猫种群的绝灭, 但由于保护区分布有多个竹种,因此并不会对大熊猫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 但是人为捕杀可迅速减少大熊猫种群数量, 加速其灭绝过程。因此, 对该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保护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人为捕杀, 并保护栖息地及走廊带。  相似文献   
178.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藏原羚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其游牧习性有利于草场植被的持续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Schaller,1998;尹秉高和刘务林 ,1993)。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直接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 ,同时掠夺式的过度猎杀使这一重要物种的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 ,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Schaller,1998;朴仁珠和刘务林 ,1993;刘永生 ,1988;毕俊怀和凤凌飞 ,1999) ,如在西藏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间 ,藏原羚的…  相似文献   
179.
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年至1996年,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山系的大熊猫不仅能消化食物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也能部分消化半纤维素。当以秆叶为食时,其粗蛋白、粗脂肪和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61.5%、50.3%和23.3%;而当以竹笋为食时,消化率分别为71.9%、61.5%和29.6%;对竹笋中营养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秆叶。由于不同季工节食物组成、干物  相似文献   
180.
杨再福  胡锦矗  袁重桂 《四川动物》2000,19(2):F002-F002
我们于 1 996年在浙江省天地公司 ,对不同水温条件下 ,食物通过中华鳖 (Trinyxsinensis)消化道时间、幼鳖的生长及饲料效率进行了实验观察。1 材料与方法以同批稚鳖 ( 50 -1 0 0 g)和成鳖 ( 3 0 0 -3 50 g)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3只鳖。在 2 2℃、2 5℃、2 8℃、3 1℃、3 4℃的不同水温下单只饲养。饥饿一天后投喂混有直径 0 1 -0 8mm的不同颜色的塑料颗粒的配合饲料。自投喂 3小时后开始 ,每小时收集粪便一次。从投喂后 1 0分钟开始计时 ,至粪便中出现有色塑料颗粒即为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选择体重相近 ( 1 1 0 -1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