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社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淯  胡锦矗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59-162
本文利用社鼠(Nivitverter confucianus)头骨度量的8项指标(单位:mm):颅全长X1、颅基长X2、基底长X3、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判别函数为:Y=0.3577X2-0.4599X7 0.3364X8—8.4267将头骨度量X2、X7、X8带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如INT(Y 0.5)=G1,则该个体属于G1年龄组。回归方程表明,社鼠的年龄仅与头骨的颅基长X2、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有关,而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在各年龄组相对较稳定,可以作为分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2.
本文对袁重桂、张洪德(1990)提出的大熊猫-竹子种群的数学模型做了较大的改进,加入了修正项(m-x2)y2/km得到新模型x=rx-ix-αx2-cy,y=by-dy-ey2-(m-x)y2/km其中的生命系数是作者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作实际资料收集统计得来的;并将α作为参数,当改变参数α时,正平衡点B是稳定的焦点或是不稳定的焦点;分支值α0存在于一个很小的区间,模型的相图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个稳定的极限环。  相似文献   
163.
邛崃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生境选择的比较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张泽钧  胡锦矗  吴华 《兽类学报》2002,22(3):161-168
采用随机样方法,对邛崃山系同域分布的大熊猫与小熊猫的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13个生境因子48个项目中,植被、食物、水源、外界干扰、地形等概括了两种熊猫生境的主要特征。在对生境的利用上,两种熊猫均喜欢选择离水源较近、兽类和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竹子生长发育较好的位于山体中、上部的原生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中的生境;大熊猫更喜好选择东南坡向、坡度相对较小、郁闭度相对较大、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少的竹林,小熊猫则更喜好选择南坡或西坡、坡度相对较大、郁闭度相对较小、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多的竹林。两种熊猫在生境利用上的差异可能是其同域分布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65.
本文报道了岩羊和矮岩羊的头骨形态学资料,涉及头骨特征描述和一些形态学指标测定,被测定的指标主要有上颊齿列基长、眼窝长、乳突间距、眶间距、颧宽、枕颅高、枕髁宽、脑颅最大宽、眶下孔距、上颌臼齿外宽、角基最窄、最小角尖距、角尖距、最大角间距、角基周长、角基长径、角基短径、角外侧长,应用判别分析和单变量分析对岩羊和矮岩羊头骨的测量值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探讨这两个种头骨之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岩羊和矮岩羊头骨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但矮岩羊的头骨细长,脑颅狭窄,角直且朝上翘,角内侧具一明显角棱,亦较直,角基部狭窄,老年个体角基部愈合;岩羊的脑颅宽大,角粗大而长,向两侧分开,弯曲度较大,内侧角棱弯曲呈长S型,角尖朝向后方,角基部较宽,不愈合在一起。(2)岩羊和矮岩羊头骨的18项形态测量指标中乳突间距、眶间距、颧宽、脑颅最大宽、上颌臼齿外宽、角基周长、角基长径差异极显著(P〈0.01),枕颅高、枕髁宽、眶下孔距、角尖距、最大角间距、角基短径、角外侧长差异显著(P〈0.05);典型判别的正确率:岩羊为100%,矮岩羊为83.3%,交互验证法检验的结果,判别正确率:岩羊100%,矮岩羊为83.3%。这两个判别函数可以从角上区别岩羊和矮岩羊。  相似文献   
166.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167.
四川南充地区白鸰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鹡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68.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69.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0.
于1999年12月-2000年4月在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只雌性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粪样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的变化,同时对其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小熊猫进入发情期后,粪样中E2迅速升高,并多次出现峰值,表明小熊猫可能是季节性多发情动物。交配行为发生前E2出现峰值,P水平上升,说明E2和P是启动雌性小熊猫交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未伴随有P水平相对上升的E2峰值不能引起雌性小熊猫发生交配行为,该现象为暗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后P水平持续升高,据此推断小熊猫的排卵方式可能是诱导排卵,诱导因子是交配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