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圈养小熊猫育幼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雪卿  张泽钧  魏辅文  李明  李春  杨智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3,23(4):366-368,294
Nursing behaviors of the captive md pandas we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focal sampling methods in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from Jldy to August, 200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equencies of activity and rest were low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after birth, and became higher as time went by. The frequency of licking cub was higher in the first day after birth and deserting cub was only observed in the seventh day. Frequencies of some behaviors, such as rest, licking cub, cherishing cub,sniffing cub, returning to shed and deserting cub, differed sioaificantly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first month after birth. Frequencies of licking cub, cherishing cub, sniffing cub and returning to she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re-nursing period than in the midnursing and post-nursing periods. However, frequencies of rest and deserting cub were sioa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ost-nursing period than in the per-nursing and mid-nursing periods. The degree of maternal behaviors can be inferred from degree that the mother exposes her babies to the envim~unent and the time that the mother leaves her shed.  相似文献   
152.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53.
于1999年12月-2000年4月在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只雌性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粪样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的变化,同时对其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小熊猫进入发情期后,粪样中E2迅速升高,并多次出现峰值,表明小熊猫可能是季节性多发情动物。交配行为发生前E2出现峰值,P水平上升,说明E2和P是启动雌性小熊猫交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未伴随有P水平相对上升的E2峰值不能引起雌性小熊猫发生交配行为,该现象为暗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后P水平持续升高,据此推断小熊猫的排卵方式可能是诱导排卵,诱导因子是交配刺激。  相似文献   
154.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5.
四川南充地区白鸰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鹡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 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 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0.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 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 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56.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中国西南山地特产珍稀鸟类,由于亚热带阔叶林破碎化,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2005年11—12月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20个。以其新鲜粪便为中心设一个10 m×10 m大样方和4个1 m×1 m的小样方,测量每个样方中与栖息地利用有关的12个生境因子(海拔、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高、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竹盖度、竹密度、雪盖度、林缘距离和道路距离);并在距栖息地100 m处任意设对照样方1—2个,共获取30个对照样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以靠近林间小道和森林边缘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为栖息地,主要利用海拔高度为1 000—1 600 m,坡度为2—15°的南坡;其偏爱的栖息地竹盖度、竹密度和雪盖度明显小于对照样方,而灌木盖度明显大于对照样方。对栖息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地面层食物因子、地型因子、隐蔽因子、温度因子等,其中食物条件的贡献率为29.407%。四川山鹧鸪在利用栖息地时可能面对食物资源与天敌风险的权衡。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应重视阔叶林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57.
中国大陆梅花鹿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37只中国大陆梅花鹿(Cervus nippon)不同种群mtDNA控制区5′端351 bp的序列,共发现2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种单元型。分子变异分析表明,中国大陆梅花鹿出现了显著的种群分化(Φm=0.45,Fst=0.60,P<0.001),支持把分布于东北、华南和四川的梅花鹿种群归入各自独立的管理单元。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之间无共享单元型,且有25个鉴别位点。最小跨度网络图(Minimum spannlng network,MSN)和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均把单元型聚类为对应于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的三个单系,其中中国大陆和日本南部梅花鹿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日本梅花鹿的祖先通过至少两个大陆桥从亚洲迁移到日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8.
本文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日能量摄入和食物资源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大熊猫的日能量摄入各异,春季为15378kJ,夏秋季为27856.2kJ,冬季为205202.6kJ约高于日能量支出14651-16744kJ,营养保险差较小,对环境的承受力较弱。另外,环境中每平方米大叶筇竹林能被大熊猫实际利用的能量约为123.5kJ,约0.06km^2大叶筇竹林能满足1只成年大熊猫全年  相似文献   
159.
香港的兽类     
胡锦矗 《四川动物》1997,16(2):63-68
香港包括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属大陆性岛和半岛。主要植被为栎树和月桂混交林。历史上曾记载有华南虎、豹等大型猛兽,随着都市化的演替、狩猎、徒步旅行和野营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迄今已有6种大中型兽类绝迹。现存的兽类有7目10科25种,其区系除8种广布外全属东洋界种类。其中有10种属有害的啮齿类;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和小灵描,以及国际保护的食蟹猴;属毛皮猎用的有南狐、鼬獾、豹猫、野猪和小麂;农林益兽有灰麝鼯、臭鼯、皱唇幅、普通伏翼;其他有短吻犬蝠。这些兽类除揭家鼠等栖居市区及郊外住宅外,其它栖息于郊外田野、荒地草灌、林灌、河溪、湿地和船坞等环境。随着都市化的矿展,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公众对环境意识的提高,现有兽类的组成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而人们宠爱的中小型兽类,或因逃逸,或因放生,将会增加,逐渐趋于人类与大自然融洽共处。  相似文献   
16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由于脊髓外部损伤或内部病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损伤,其症状包括肌肉功能损伤、自主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等。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SCI患病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医疗负担。因此,合理引导SCI病人进行治疗和康复尤为重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分子,近年来H2S对SCI康复的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一些国内外研究团队对SCI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降低SCI后氧化应激及抗炎作用等机制,以及SCI康复临床治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H2S对SCI康复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