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盆底肌力强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随机抽取200例在本院产检和分娩的产妇,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在产后6个月检测其盆底肌力强度,根据产妇是否有压力性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运用双变量分析、分类和回归树等统计方法,建立一个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测模型。结果: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在慢性咳嗽、孕前已有尿失禁症状、孕期有新发尿失禁症状以及盆底肌力强度等4项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类与回归树预测模型提示盆底肌力强度小于等于35.5 cm H2O、孕前已有尿失禁症状、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988 g及孕期有新发尿失禁症状对产后尿失禁有预测作用,其中盆底肌力强度的预测作用最显著。结论:根据预测模型筛选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人群,及早对其进行干预,对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预测模型的构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122.
探究不同年期发酵程度对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其中的有益微生物,开发适合陕北地区的发酵床专用菌剂。以铺设1、2、3和4年的发酵床垫料为研究对象,新铺设的发酵床垫料作为对照(CK),采用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测定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16S rRNA 基因 V3~V4 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获得V3~V4区924 008条有效序列,聚成686种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属于15个门,30个纲,55个目,65个科和224个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发酵床垫料的主要优势菌门,其占比为40.88%~98.40%,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占比分别为3.55%~17.54%和1.29%~3.00%。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在3.599~4.737和0.787~0.891之间,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且随着发酵年限的增加,多样性与生长年期呈正相关,致病细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及肠杆菌属 (Enterobacte) 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优势细菌属数目、组成及其丰度随发酵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短波单胞菌属 (Brevundimonas) 和芽胞杆菌属 (Bacillus)的总丰度最高,分别在 0.06%~43.63%和0.74%~49.35%之间,且优势细菌属中存在具有有益功能性状的微生物类群。群落功能预测分析初步显示不同年期的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功能有所差异,其中年限为4年的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信息最为丰富,主要涉及到转运蛋白及磷酸转移酶系统功能,其他年期主要体现在ABC转运蛋白、细菌分泌系统、细菌毒素类及调控系统等功能方面。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发酵年限影响了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随着发酵年限的增加,有益菌属丰度增加,致病菌属丰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3.
中国近海银鲳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7个银鲳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研究银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在所分析的111个个体中检测到16个单倍型。7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64~0.688) 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0.003)。单倍型遗传学关系、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7个银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银鲳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6.0×104~1.04×105 年前。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卵和幼体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中国近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中国近海银鲳群体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同质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4.
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5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拼接区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除筛后,对发现异常的片断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5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4例(7.7%)BRCA1致病性突变(2257C>G,2229del1AA,3413de1T),其中BRCA1的2229de1AA在两个不同的家系重复出现.3413de1T突变未在Breast Cancer Information Core(BIC)数据库和相关的文献报道过.家族性乳腺癌突变率为12%(3/25);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突变率为3.7%(1/27).结论:BRCA1突变在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具有家族史的乳腺癌家系进行BRCA1基因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检测方法及其对用小白鼠分析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检测过阳性样品的器材清洗不彻底会导致腹泻性贝类毒素偏高,甚至出现假阳性;(2)腹泻性贝类毒素提取过程带来的误差(偏高或偏低);(3)注射小鼠方法不当造成的人为误差(偏高);(4)试验小鼠品种不同造成的误差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6.
带鱼属(Trichiurus)鱼类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之一。然而,有关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简称中国近海带鱼)应取何名、属于何种及其系统进化过程等问题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和定论。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近海带鱼14个群体共计166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该物种与中国近海其他3种带鱼属鱼类的序列变异,比较该种带鱼与世界其他带鱼属有效种的形态差异,综合探讨其命名、分类地位及系统进化过程。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中国近海带鱼(Tsp-CH)与台湾(Tj-WT)及日本(Tj-JP)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组间净遗传距离(0.000 7~0.002 1)远低于带鱼属内其他种间的净遗传距离(0.065 6~0.082 0),也明显低于高鳍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0~0.016);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FST分析均表明这三组带鱼组间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带鱼与来自台湾及日本的带鱼(T.japonicus)的遗传分化处于种内水平。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带鱼(T.japonicus)(即包括Tsp-CH,Tj-WT,Tj-JP)与高鳍带鱼(T.lepturus)、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等3种带鱼属鱼类互为单系,在属内各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合分子数据和形态学比较研究资料,本研究确认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是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它在种的分化、形成、分布及形态上与世界其他带鱼属鱼类存在系列差异。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究Neorhizobium petrolearium OS53与紫花苜蓿协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机制。【方法】使用Illumina和Nanopore平台对菌株OS5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菌株基因组完成图,并进行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其中与结瘤促生及石油降解相关基因,并通过实验测定菌株OS53产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 IAA)、铁载体、溶磷和解钾等与促生相关的能力。使用试剂盒对联合修复前后土壤中土壤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的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菌株OS53的基因组由一个5.56 Mb的环形染色体和2个大小分别为0.92 Mb和0.38 Mb的质粒组成,基因组G+C含量为60.2%,共编码6 968个基因。菌株OS53与N. petrolearium DSM 26482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86%,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稳定分支,表明菌株OS53与N. petrolearium为同一种,因此将OS53命名为N. petrolearium OS53。试验结果表明,菌株OS53具有产IAA能力,并在其基因组中也发现相关基因。在初始石油含量为(4 403.30±222.10) mg/kg时,经过120 d修复,OS53与紫花苜蓿协同修复效率能够达到57.53%,比不接种OS53、仅接种OS53和仅种植苜蓿分别提高了44.26%、41.69%和8.84%。在联合修复体系中,紫花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所提高,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所降低,同时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脂肪酶和脲酶的活性都有所提高。【结论】菌株OS53具有产IAA的能力,并且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生长,进而提高土壤中与石油降解相关部分酶活,最终提高联合修复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8.
柳建昌  冯强 《动物学报》1990,36(4):406-411
  相似文献   
129.
基于GeoDA的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破碎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其空间分布研究可为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网格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基于Arc GIS和GeoDA平台分析了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不同网格大小下景观格局指数边缘密度(ED)、蔓延度(CONTAG)、Shannon多样性(SHDI)的Moran I分别介于0.478~0.501、0.276~0.374、0.406~0.436,在空间上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存在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2)以10 km×10 km为特征尺度研究流域景观破碎化的空间集聚效应,发现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武都中部,较低区域主要在文县南部。(3)以10 km×10 km为特征尺度,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ED和SHDI的Moran I分别为0.170和0.180,在空间上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景观格局指数CONTAG的Moran I为-0.095,呈空间负相关,表明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对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GeoDA可应用于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30.
用简易的外科手术在阿白山羊梳绒后的非长绒季节,给羊体颈部皮下埋植一种含褪黑素的胶囊试验,经5周后受试羊群长出了新绒,对照群则未见新绒生长。在8月下旬天然生绒季节快下到时,试验组羊绒已长至近3公分;而对照群才开始生绒,但绒长不足1分分。表明含上述激素胶囊促绒生长首次成功。翌年对上述羊群跟踪检测结果:受试羊群个体产绒量的特级(≥450克/头)率。提高为50-68.4%,与对照群(35%)相比,提高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