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考察透明质酸复合微针的制备方法,并选择形态粘度适宜的高分子溶液制备透明质酸微针。方法:测定不同浓度透明质酸溶液的粘度,确定适宜制备微针的溶液浓度。利用聚乙烯醇反复冷冻-解冻的物理交联方法制备透明质酸复合微针,并加入其他辅料考察微针针形的优劣。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优化后透明质酸微针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10%透明质酸溶液适宜用抽真空法制备微针,聚乙烯醇优化后的透明质酸微针柔韧性更佳,刚性减小,易于揭膜。微针针形良好,不易断裂。体外释放实验中显示有缓释效果,8小时内可释放40%的理论载药量。结论:通过加入聚乙烯醇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辅料制备透明质酸微针,既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又有较好的释放行为,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纯透明质酸微针的性能,可继续优化处方,具有更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2.
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定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C108蚕品种五龄第1天和第5天的后部丝腺为材料, 依靠EST分析探讨了有关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 测得的9948条EST序列, 经序列拼接分析得到2861个一致性序列, 其中, 重叠的EST群有911个, 单条序列有1950个; 被注释的一致性序列达1335个, 未被注释的一致性序列达1526个; 55.89%, 共5560条与Mita等人发表的家蚕后部丝腺细胞EST没有同源性; 五龄第1天得到的重叠的EST群数和单条序列数都要比五龄第5天的多约1倍; 重叠的EST群组成大小大于50的基因仅占所有一致性序列的0.5%左右, 基因表达的频率开差非常大, 主要表达的基因是与丝素组成和丝素分泌合成有关的基因; 五龄第5天基因表达量与第1天相比, 丝素重链基因高18倍, 丝素轻链基因高9倍, 丝素P25基因高8倍; 经功能注释分析, 被赋予担负细胞组分功能的基因达508个, 担负酶功能的基因达315个. 结果暗示了五龄第1天的基因表达除了作用于丝腺细胞的生长外, 主要是为丝素蛋白合成分泌作准备, 五龄第5天的基因表达主要是合成分泌丝素蛋白; H链、L链和P25蛋白实际可能并没有按6︰6︰1比率构成复合体, 或H链结构特殊, 不易通过EST技术检测到. 在2861个基因中将有相当部分基因参与丝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说明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这一生命过程比以前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43.
构建了不同猪种、不同发育时期的非标准化家猪乳腺cDNA文库, 并从中获得28941条高质量EST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利用序列拼接软件CAP3, 这些EST序列被拼接成2212条重叠群和5642条单一序列. 这些序列在经过功能注释后被聚类成6857个基因聚类, 其中2072条无相应功能注释的序列被认为来自于新基因. 按照标准基因词汇体系的分类标准, 已经有功能注释的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 通过比较基因表达谱, 确定了几组在猪种间和猪种内不同发育时期乳腺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这些基因中某些可能与家猪的繁殖特性相关, 另外则在乳汁合成、分泌和乳腺复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些来源于家猪乳腺特定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谱和一些功能未知的EST序列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4.
运用鸟枪法测序技术,得到了位于3p25.1和3p26.1区域、大小分别为328kb和753kb的2个基因组片段,分析各片段的GC含量及重复顺序的分布特征,并研究不同区域内的基因分布密度。结果表明:位于3025.1区域的328kb片段具有较高的GC含量,在此区域内蛋白编码基因分布密度较高,而位于3p26.1区域的753kb片段平均GC含量较低,并且是基因贫乏区域。同时发现:GC—rich的SINE类重复顺序在GC含量较高的区域有较高的覆盖率,相反AT-rich的LINE类重复顺序在GC较低的区域分布较多,基因分布与基因组这一关系的形成是基因与基因组长期共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以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稻剑叶生长过程中光合电子传递分配以及与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两种高产水稻品种‘培矮64S/E32’和‘特三矮2号’的剑叶总的光合电子流JF和净光合速率Pn在移栽后50~70 d较高而相对稳定,在80 d后急剧下降。参与碳还原的非环式光合电子流Jc的降低比JF和Pn早。JF与Jc和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分配于光呼吸的电子流的比例Jo/JF在50~70 d和80 d后约有35%~50%的电子流分配到光呼吸。  相似文献   
46.
中国广西壮族9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选择9个STR基因座(D3S1358、vWA、FGA、TH01、TPOX、CSF1PO、D5S818、D13S317、D7S820),采用四色荧光标记STR基因扫描技术,对中国广西壮族的群体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检测91名无关个体血液样本,共检出62种等位片段,其频率分布在0.0054-0.5495之间;检出169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布在0.0110-0.3297之间。9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期望与观察值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9个基因座多态信息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0.6088,杂合度(heterozygosity)H≥0.8165。计算种族,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并对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广西壮族与美国白人及美国黑人存在显著差异,与黑人之间的差异大于与白人之间的差异;广西壮族与西安汉族的关系近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种族民族之间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现有资料分为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我国各民族)3类。  相似文献   
47.
肌动蛋白与真核生物的进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松年  阎隆飞 《动物学报》1999,45(4):440-447
以肌动蛋白氨基酸取代与真核生物进化年代呈线性关系为依据,收集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四界74种生物的128个肌动蛋白序列,通过对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制作出肌动蛋白的分子进化树,并依此进化树从分子水平对真核生物的进化进行一些探讨,从总体上看,肌动蛋白分子进化树较地地反映了真核生物间的进化关系,为确定某些生物的进化位置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48.
作为高原旗舰物种,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是反映高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为了解黑颈鹤如何在多因素作用下适应人类改造过的栖息地环境, 本研究利用遥感解译、最近邻分析与随机森林模型对繁殖于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河湿地的黑颈鹤的筑巢栖息地偏好及人为干扰进行研究。2019年和2020年每年的4-9月在党河湿地内对巢位点等数据进行收集。研究结果表明: 党河湿地内巢址与人为干扰的分布位置明显不同, 两者的主要分布区呈现镶嵌状。距深水沼泽距离、距浅水沼泽距离与距湖泊距离是影响黑颈鹤筑巢栖息地选择最关键的3个环境因子。黑颈鹤筑巢时偏好在距离深水沼泽< 125 m、距离浅水沼泽< 130 m、距离湖泊< 270 m的区域内筑巢。黑颈鹤对沼泽、湖泊等资源的偏好是其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力, 而房屋与公路等人为干扰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很小。黑颈鹤筑巢时强烈偏好的栖息地在湿地内占比低、分布聚集且适宜范围有限, 繁殖区域较狭窄。黑颈鹤巢址间距离的上升表明黑颈鹤栖息地质量可能有所下降, 牲畜数量的增长、冬季牧场的多季节利用以及气候变化可能是主要原因。建议在党河湿地内不新增房屋及公路等人为干扰, 同时继续适当限牧, 并给予牧民充足的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49.
摘要: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儿童缺铁性贫血(IDA)的影响,探讨H.pylori感染与儿童IDA的相关性,提高儿童IDA诊治率。方法 应用13C-呼气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326例IDA患儿及211例健康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6例IDA患儿中H.pylori检测阳性217例(阳性率为66.56%),健康组儿童H.pylori检测阳性47例(阳性率为2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4,P<0.01)。2-6岁组分别与7-9岁组及10-12岁组H.pylori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1.46,P<0.05),7-9岁组较10-12组H.pylori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05)。其中女患儿H.pylori阳性率为78.06%(121/155),男患儿H.pylori阳性率为56.14%(96/1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P<0.01),且不同年龄组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7例H.pylori感染的IDA患儿以轻度贫血为主,占95.85%(208/217)。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IDA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儿童缺铁性贫血(IDA)的影响,探讨H.pylori感染与儿童IDA的相关性,提高儿童IDA诊治率。方法应用~(13)C-呼气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326例IDA患儿及211例健康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6例IDA患儿中H.pylori检测阳性217例(阳性率为66.56%),健康组儿童H.pylori检测阳性47例(阳性率为2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54,P0.01)。2-6岁组分别与7-9岁组及10-12岁组H.pylori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61、21.46,P0.05),7-9岁组较10-12组H.pylori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2,P0.05)。其中女患儿H.pylori阳性率为78.06%(121/155),男患儿H.pylori阳性率为56.14%(96/1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5,P0.01),且不同年龄组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7例H.pylori感染的IDA患儿以轻度贫血为主,占95.85%(208/217)。结论H.pylori感染与儿童IDA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