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旨在建立一种以agr基因为靶点,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控基因agr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引物;优化了LAMP体系中甜菜碱、dNTP浓度、长短引物比等因素;通过对14株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和4株其他常见食品致病菌株进行检测,评估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在Mg2+浓度为2.4 mmol/L,dNTP浓度为0.8 mmol/L,甜菜碱浓度为0.1 mol/L,长短引物比为1:8,65 ℃反应50 min条件下扩增可达最佳效果。优化后的LAMP对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为阳性,对4株非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表现为阴性,证明引物具有特异性。本文首次利用agr基因作为靶基因片段,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52.
石家庆 《蛇志》2011,23(2):135-136,14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指导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院前急救中临床诊断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分为常规病情评估急救组(对照组)和进行现场MEWS评分指导急救组(实验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好转出院率.结果 对照组病死率为17.23%,好转出院率为82.77%;实验组病死率为8.76%,好转出院率为9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应用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和指导急救,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提高好转出院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院前脑血管意外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为确定丹毒丝菌表面保护性抗原A的N-末端(SpaA-N)优势抗原表位,研发新型表位DNA嵌合疫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丹毒丝菌SpaA-N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以重叠PCR将优势表位插入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主要衣壳蛋白( HPV-16 LI) HI环结构的编码序列中,构建获得重组嵌合质粒pcDNA3-HPV-LI -△spaA.该重组质粒经体内、外瞬时特染后,RT-PCR均扩增获得了1 5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免疫印迹试验显示,体外转染嵌合质粒的细胞总蛋白能够与GST-SpaA-N重组蛋白免疫血清在56 kD处产生特异性结合.ELISA分析显示嵌合质粒可在小鼠体内产生差异显著的特异性抗体(P<0.01),抗体滴度为1:1 000.此外,pcDNA3-HPV-L1-△spaA制备的抗血清至少可在1∶10稀释度条件下,介导外源补体对半数以上的菌体进行杀伤.该研究表明,获得的SpaA-N表位DNA嵌合疫苗具有免疫活性,为研发安全有效的丹毒丝菌新型DNA疫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4.
胡文芳  唐佳新  吕建华  郭敏  梅进 《生物磁学》2011,(19):3719-3720,3745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118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TPN组.比较两组SAP病人住院时间、费用、感染率、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TPN组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感染率、并发症及病死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期空肠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SAP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2104例有腹泻和肠炎特征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2104例受检者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总阳性率是24.71%,其中男性感染率24.17%,女性为25.40%。不同年龄组间以1—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32.13%,0-1岁为20.72%,2-5岁为12.03%。感染的季节特征是秋末冬初季(10—12月)阳性率最高,为42.82%,春末夏初季(4.6月)最低,为8.81%。结论:由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1-2岁的婴幼儿,各个季节均有发生,以秋末冬初季为高发。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究DLC-1基因在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中低表达的机制。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DLC-1基因甲基化状态,不同浓度的5-氮杂-2’-脱氧胞嘧啶(5-Aza-CdR)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CF-7,RT-PCR及Real-time PCR定量检测用药前后细胞中DL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DLC-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呈甲基化状态,经过5-Aza-CdR处理后,DLC-1基因启动子区呈去甲基化状态,并且其mRNA恢复表达。结论:抑癌基因DLC-1 CpG岛甲基化是导致该基因低表达的原因之一,5-Aza-CdR能逆转DLC-1基因甲基化状态。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hsa—miR-663在肿瘤细胞辐射应答通路中的功能,人工合成其前体并构建人表达载体pcD-NA^TM-6.2-GW/EmGFP—miR-663,进一步通过BP/LR重组反应将hsa—miR-663表达框转移至诱导型表达载体pTREx—DEST30中。然后将hsa—miR-663的诱导型载体转染构建的四环素操纵子稳定表达细胞系HeLa—TetR,通过定量反转录PCR及荧光蛋白的表达检测证实了hsa—miR-663在四环素诱导时表达水平升高。本载体的构建为深入研究hsa—miR-663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采用HPLC法建立黄芩饮片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同时测定的方法;并且优选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IL-MAE)黄芩饮片中四种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优选的色谱分离条件为:Aglient TC-C18(250×4.6 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4%磷酸水(A)和甲醇(B),梯度洗脱程序为0-10min,40%-50%B;10-20 min,50%B;20-30 min,50%-60%B;30-40 min,60%-80%B;50 min,80%B,检测波长280 nm。优选的最佳的黄芩饮片IL-MAE条件为:以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盐为溶剂,固-液比为1∶100,提取时间为3 min,微波功率为264 W;将该工艺所得四种成分的含量与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所收载的"回流提取法"所得含量进行对比,IL-MAE显著地提高了黄芩饮片中四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黄芩饮片的质量控制;所优选的黄芩饮片的IL-MAE简单,高效,快速,无污染。  相似文献   
59.
目的:验证在地衣芽胞杆菌ATCC9945A中存在着γ-聚谷氨酸降解酶基因(ywtD),为下一步解决在γ-聚谷氨酸微生物发酵合成过程中产物γ-PGA降解的技术性难题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在pET-28b(+)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地衣芽孢杆菌ATCC9945A中的ywtD基因,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并体外酶解实验验证其活性。结果:PCR扩增得到了一个1 245bp的基因片段,预期编码414个氨基酸,诱导表达后得到一个分子量大小约为45.6 kDa的表达产物。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ywtD基因得到了有效表达。体外酶解实验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降解γ-PGA的活性。结论:证明在地衣芽胞杆菌ATCC9945A中存在着γ-聚谷氨酸降解酶基因。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在父系HBe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乙型肝炎病毒在绒毛中的表达。方法:募集仅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组合,即母HBsAg(-)且父HBsAg(+)流产胚胎。按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父HBeAg(+)母HBsAb(+);组2为父HBeAg(+)母HBsAb(-);组3为父HBeAg(-)母HBsAb(+);组4为父HBeAg(-)母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胎儿父、母亲血清进行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胚胎绒毛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142例胚胎中,仅在父系HBeAg阳性组别(1、2组)84例胚胎中发现3例绒毛HBV-DNA升高,阳性率为3.57%。其中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2例,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1例。父系HBeAg均阳性,母系HBsAb阳性与阴性组间子代绒毛HBV-DNA升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eAg阳性父亲可能更容易导致乙肝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