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广东海丰紫水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对广东海丰公平大湖保护区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3.33只/km2和9.33只/km2。通过对大湖和东关联安围总的样线平均个体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种群密度上,发现东关联安围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均较高,分别达16.11只/km2和11.67只/km2,大湖分别为9.17只/km2和5.83只/km2。对种群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法猎捕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导致紫水鸡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0.4)d(n=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0.995,P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西藏吉隆发现靴隼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在开展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喜马拉雅南翼沟谷地理单元(No.176)调查期间,于2012年6月1日16:56时,在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江村后山(28°18′30.819 6″N,85°20′23.841 6″E,海拔2 511 m)发现2只猛禽正在枯树枝上交尾,用佳能单反相机(Canon EOS 550D,EF 400 mm f/5.6L USM)拍摄到照片作为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发展,许多公园鸟类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当前的鸟类多样性与历史上的和周边的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从项目区域的当前-周边-历史三者间在鸟类物种及其栖息地上的落差分析入手,以此确定目标物种及其栖息地,并加以归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设计。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常德柳叶湖螺湾湿地公园开展的鸟类多样性提升设计中,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查阅,记录到项目区域16种,周边79种,历史上146种鸟类,运用三者间的物种落差分析法确定主要的21种可恢复目标物种和4种栖息地类型,结合项目区域及周边空间特点,将项目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在各区域内设计并营建相应的栖息地,再配套采用多种鸟类招引措施。至2017年3月,项目区鸟类已可实地观察到39种,并于2017年12月吸引到超过2000只的野鸭群来此越冬。以上实际效果表明,设计有效地提升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且增加了景观要素,可充分发挥生物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5.
深圳松子坑森林公园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间,每季度调查深圳松子坑森林公园鸟类的物种和数量,对公园鸟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松子坑森林公园共记录到鸟类74种,隶属于12目34科,其中留鸟45种,占61%,迁徙鸟类29种,占39%.公园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特征呈季节性波动,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秋季最高,其次是冬春季节,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6.
海南原鸡繁殖期夜栖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栖地.结果表明: 1) 原鸡在繁殖期多结成2~6只(3.3±1.5, n=13)的繁殖群,在同一棵树或邻近几棵树上集群夜栖; 2) 落叶季雨林和灌丛草地是原鸡繁殖期夜栖的主要植被类型; 3)原鸡多以小刺竹Bambusa bambos作为夜栖树,占53.3%,其次是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占20.0%; 4)原鸡倾向于选择灌木生长茂密、地面草本稀疏的生境作为夜栖地,并栖息在胸径均值为8.4 cm±3.5 cm的乔木或灌木的枝条上,栖枝均高为4.4 m±0.8 m; 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原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栖树高、栖枝高度、栖树胸径、栖枝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栖枝下方盖度和栖枝上方盖度.据此分析认为:繁殖期原鸡警惕性高,夜栖地多选择易于隐蔽和转移的生境.  相似文献   
17.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共同体现出一个特点,其繁殖期尾羽短于其冬季尾羽,但由于两者的雄雌外形相似而难以野外鉴别.为此,我们采用CHD基因法对二者的性别进行鉴定,并通过解剖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1) P2/ P8引物适用于这两个物种的性别鉴定,而2550F/2718R不适用; 2) 分子方法鉴定结果与解剖鉴定结果完全相符; 3) 使用非伤害性取样法拔取的羽毛中提取的DNA具有同样效果.为此,我们认为使用P2/ P8引物对这两个物种进行性别鉴定可靠,具快速鉴定的效果,而2550F/2718R引物可能不适用于莺科鸟类的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表明,物种与高级分类阶元在数量上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地区物种数量预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用中国不同地理类型(保护区、行政区和动物地理亚区)的鸟类物种名录,研究物种与科属的数量相关关系和频次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物种与高级分类阶元在数量上有着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其中物种—属的相关关系要显著于物种—科,且在对数、乘幂、指数和线数4种模型中,用乘幂模型拟合最好;(2)物种在科属间的频次分布具有规律性(P<0.05),随着物种数/科属的增加,频次迅速减少,在4种模型中,乘幂模型拟合最好,属的规律性较科显著。根据以上结果,物种与科属间的数量强相关关系与物种数量在科属间有规律的频次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样线法是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的首选方法,但已有文献表明该方法在南方山地森林中应用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于2010年4月19–24日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样线法的实际调查效果进行试点,在保护区中心区域划定5 km×10 km的范围,布设6条3 km长的理论样线。实际调查时,使用GPS轨迹记录功能精确标记调查样线和时间。调查时有2条样线未能达到理论长度,平均每条样线耗时5.3±1.4 h,调查速度小于600 m/h。该方法针对常规调查物种的发现概率偏低,调查到的物种总数占保护区常规调查物种总数的比例(0.22)小于调查到的总物种数占保护区总物种数的比例(0.37);在调查强度为0.75%时,可对区域内物种进行有效抽样,但在有效评估一个区域的具体物种数量上可能存在缺陷。为此,我们对比了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及试点工作的结果,针对南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调查提出以下建议:(1)应用GPS轨迹记录功能进行实际样线的设置和记录;(2)调查速度从2–3 km/h适当降低至600 m/h左右;样线长度控制在3–5 km,确保1天内可完成2条样线调查;(3)在现有的财力和人力条件下,样区内各类群调查强度略高于1%是较为适宜的;(4)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来提升常规调查物种的发现概率;(5)在地形复杂的位置可考虑使用样方或样点法辅助调查,增加物种发现概率,但不宜限制其调查强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xent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热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是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基于55种水鸟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热点地区。研究表明:影响水鸟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是降雨量季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水源的距离,水鸟丰富度最高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南区域,呈现往内陆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当地水资源空间分布一致。水鸟多样性热点地区分布在东南部沿海一带,集中在珠海、江门、深圳、中山等市。研究结果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对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