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9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547篇 |
专业分类
19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治理是目前倍受关注的生态学问题之一.甜菜夜蛾是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蔬菜、棉花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近几年突发趋势明显.本文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对象,设计5个浓度(0.3、1.2、4.8、19.2、76.8 mg · kg-1)重金属Pb2+处理,探讨处理后甜菜夜蛾各虫态体内Pb2+的积累和排泄,并根据甜菜夜蛾各虫态的生长与存活情况,构建了该虫连续3个世代的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取食含有不同浓度Pb2+的人工饲料后,各虫态甜菜夜蛾体内Pb2+的浓度在同一世代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显著的剂量 反应关系.各虫态体内Pb2+的浓度基本上随胁迫世代数的延长而增加.受Pb2+胁迫后,各虫态体内Pb2+的浓度顺序为5龄幼虫>成虫>蛹;该虫可通过粪便、预蛹蜕和蛹壳排泄体内部分重金属,且粪便和预蛹蜕中的Pb2+浓度远大于蛹蜕中的浓度;根据Pb2+不同浓度条件下甜菜夜蛾各虫态的存活率、雌性比和产卵量,构建的种群生命表表明,低浓度Pb2+胁迫可促进甜菜夜蛾的种群增长,而高浓度胁迫使种群增长衰退;且随着重金属的持续胁迫,其种群衰退更明显.研究结果为长期、客观评价重金属的危害性以及对重要农业害虫的种群影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2.
植物是活的有机体,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养料才能生存。现已弄清,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共有17种,即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锌、锰、铜、钼、镍、硼和氯。碳、氢、氧从空气和水中获得;其它14种元素基本上由土壤供应,称为矿质元素。前面9种由于植物的需要量大,常称为大量元素;铁以后的8种元素,植物所需的数量很少,称微量元素。人们根据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科学地总结出了“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一道理。时至今日,各种单一高纯的、混合多效用的、专用配方的矿质肥和有… 相似文献
63.
我们用免疫胶体金色埋前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了人胚肺细胞(HEL)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AD_(169))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ⅠSM_(44))抗原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在细胞这一微生境内,一病毒对另一病毒可能发生的影响。电镜下计数HSV-1组和HCMV HSV-1组特异性结合金颗粒数得HSV-1组为657个,HCMV HSV-1组的总数为283个。t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并且HSV-1组细胞的胞浆中的病毒颗粒,比HCMV HSV-1组明显多。荧光显微镜下:HSV-1组阳性细胞数为689个HCMV HSV-1组只有484个,经poisson分布u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免疫荧光实验还表明:HSV-1组,抗血清在1:320时仍有荧光清晰的阳性细胞,而HCMV HSV-1组,抗血清在1:160时,却无荧光阳性细胞。细胞病变效应(CPE)动态观察显示:HSV-1组8小时即有细胞病变,24小时蔓延整个单层;而HCMV HSV-1组超感染14小时才有细胞病变。24小时约有75%细胞受累。结果表明HCMV对HSV-1的抗原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机理及其在分子生态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应用酶标仪动力学方法监测棉蚜的抗药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酶标仪动力学测定法对3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棉蚜品系(R1、R2和R3)和1个敏感品系(S)的羧酸酯酶进行了研究,S、R1、R2和R3品系对α-乙酸萘酯(α-NA)的平均比活力分别为57.10、1171.69、1236.14和3293.00μmol·mgpro-1·min-1(分光光度计终点测定法)和38.24、85.27、198.14和762.25mOD·min-1·aphid-1(酶标仪动力学法)。终点测定法结果显示出不同品系间最大相差达60倍;酶标仪动力学测定法研究表明,4个棉蚜品系羧酸酶活性与其抗药性程度显著相关。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比较,酶动力学方法的测定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65.
66.
以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及其3个杂交后代品系'中山杉405'('Zhongshansha 405')、'中山杉406'('Zhongshansha 406')和'中山杉407'('Zhongshansha 407')2年生盆栽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对株高和地径的年增长量、总叶面积、株高和地径的增长量动态变化、株高和地径的生长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地径增长量分析了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年株高增长量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但无显著差异,而三者的年地径增长量和总叶面积则明显高于父本和母本.墨西哥落羽杉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均一致,分别为5月11日至10月5日和6月1日至11月9日;而落羽杉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分别为5月11日至8月10日和6月8日至11月16日.5月份至10月份,墨西哥落羽杉的株高持续增长,而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不连续增长,落羽杉的株高则在8月10日之后停止生长;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增长量均高于父本和母本;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能快速进行地径生长,而此时父本和母本的地径增长量均下降.除夏季的少数时间段外,'中山杉405'在整个生长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而'中山杉406'和'中山杉407'在整个生长季总体上表现出杂种优势,且它们的杂种优势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后期,说明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在秋季也能快速生长.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遗传了落羽杉地径生长迅速和墨西哥落羽杉株高生长期长的特性,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和株高增长量总体上均高于父本和母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7.
天然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对10株天然东北红豆杉结实母树冠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枯枝落叶层及0~5cm土层集中了最大量的种子,占总量的84%,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种子数量逐渐减少,15cm以下极少有种子出现.土壤种子库中具有活力的种子数量极少,不到总量的1%.种子丧失活力的首要原因是被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啃食,占损失量的52%,其次是腐烂,占29%.在水平方向上,东北红豆杉种子具有近母株分布的特点,且在不同方向上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当年下落到地面的东北红豆杉种子,按远离母株的顺序,种子数量逐渐减少;在围绕母株的八个方向上,东向的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东北、北和东南方向,西面的种子数量最少.当年下落的3%的完好种子补充到土壤种子库中.自然条件下,东北红豆杉以种子繁殖,土壤种子库是其自然更新及种群恢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果对于东北红豆杉濒危机制的探索及种群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8.
69.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 .aeruginosaExotoxinA ,PEA)是该菌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目前对PEA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PEA的结构、生物学活性以及医学应用前景都已比较明确 ,从而推动了PEA的生产和纯化研究。PEA在天然情况下产量极低 ,通常每毫升培养物中PEA的产量在纳克水平以下。大量制备高纯度PEA的工作有赖于高效表达性工程菌株的建立。本研究将构建好的 pMAL PEA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 1,利用摇瓶发酵研究PEA工程菌的最优表达条件 ,摇瓶发酵的最优培养条件为 :温度 30℃ ,摇床转速16 0r/min ,在含 0 … 相似文献
70.
利用ERDAS、GIS等技术,系统分析了1960—2005年间民勤典型绿洲 荒漠过渡带的景观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是影响过渡带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期间,绿洲向外围扩张了2~3 km,且过渡带向荒漠位移,过渡带宽度由1960年的4 km增至1987年的约9 km,之后又迅速变窄;1978—1987年间,研究区景观变化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后,景观格局相对稳定;整个过渡带景观破碎程度较大的时期出现在景观类型转化最快的1978—1987年,景观较破碎的区域出现在距绿洲边界2 km处和造林区.1960—2005年间,研究区乔木林趋于消失;灌木林在1987年前大面积增加,之后急剧减少;耕地开垦强度在1960—1998年间持续增加,1998年之后有所降低,但研究期间的弃耕率则呈直线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