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苦瓜籽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分离纯化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的方法及影响因素。等电点沉淀试验表明,柠檬酸、盐酸分别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至6.0、4.0时,各有14.62%和32.49%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的等电点沉淀作用呈现阶段性特点,pH 6.0和4.0时分别有26.17%和38.72%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盐酸和柠檬酸处理的1mL苦瓜种仁粗提液(pH 4.0),1%PAA选择性沉淀碱性蛋白(等电点pI为8.65~9.30)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00μL、120μL和100μL。醋酸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分别至5.0、4.0和3.0,等电点沉淀后的上清液用PAA沉淀碱性蛋白,当PAA(1%)用量为160μL/mL提取液时,pH5.0和3.0样液分别有33.77%和43.56%蛋白质被沉淀;当PAA用量为120μL/mL提取液时,pH 4.0样液中30.83%蛋白质被沉淀。PAA-蛋白质复合物溶解于碱性溶液(pH>9.0),当溶液NaCl浓度为3.0%时,溶液蛋白质浓度最高。PAA选择性沉淀的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经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分别在175min和300min出现主峰Ⅰ和Ⅱ。SDS-PAGE和IEF分析表明主峰Ⅰ的分子量约为30kD,pI值约为9.5,主峰Ⅱ的分子量约为10kD,pI值约为9.3。  相似文献   
52.
聚丙烯酸分离纯化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苦瓜籽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分离纯化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的方法及影响因素。等电点沉淀试验表明,柠檬酸、盐酸分别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至6.0、4.0时,各有14.62%和32.49%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的等电点沉淀作用呈现阶段性特点,pH6.0和4.0时分别有26.17%和38.72%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盐酸和柠檬酸处理的1mL苦瓜种仁粗提液(pH4.0),1%PAA选择性沉淀碱性蛋白(等电点pI为8.65~9.30)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00μL、120μL和100μL。醋酸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分别至5.0、4.0和3.0,等电点沉淀后的上清液用PAA沉淀碱性蛋白,当PAA(1%)用量为160μL/mL提取液时,pH5.0和3.0样液分别有33.77%和43.56%蛋白质被沉淀;当PAA用量为120μL/mL提取液时,pH4.0样液中30.83%蛋白质被沉淀。PAA-蛋白质复合物溶解于碱性溶液(pH>9.0),当溶液NaCl浓度为3.0%时,溶液蛋白质浓度最高。PAA选择性沉淀的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经SephadexG-75柱层析分离,分别在175min和300min出现主峰Ⅰ和Ⅱ。SDS-PAGE和IEF分析表明主峰Ⅰ的分子量约为30kD,pI值约为9.5,主峰Ⅱ的分子量约为10kD,pI值约为9.3。  相似文献   
53.
红花种子含水量(MC) 降至5 % 以下,能显著提高抗老化劣变能力;在同等老化条件下,对照种子( MC= 9 .01 % ) 活力已大幅度下降,而超干种子(MC= 4 .84 % ~1 .88 % )的活力保持不变。超干处理对红花种子脱氢酶、过氧化氢酶(CAT) 及超氧物歧化酶(SOD) 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经同等老化处理后,超干种子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种子。在同等老化条件下,当对照种子CAT 和SOD 活性明显下降时,超干种子仍保持较高活性。红花种子在超干老化处理后,其胚中自由基水平相对地升高,超干种子经吸胀萌发前的回水处理,可使因老化导致的过多自由基及时得到清除,从而保证了超干种子能正常进入萌发状态。  相似文献   
54.
为调查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特征并评价TM Mp1p(一种甘露糖蛋白)抗原试剂...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利用10个RAPD引物对180份小豆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44条带,其中35条具有多态性,比例为79.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3.5条多态性带;平均遗传距离为0.274,变异幅度为0.05~0.6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2;基于RAPD标记,把180份小豆种质聚类划分为4个组群,该组群的划分与小豆的生态地域性似乎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6.
中国小豆部分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两年5点对149份中国小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鉴定与评价,充分证明了小豆为短日照作物,同时存在对日照不敏感类型;通过混合聚类,把供试材料划分为2群6类,其中来源于华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种质具有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9份优异种质至少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地区直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57.
快速、准确识别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与传统实地调查的方法相比,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近地面遥感技术可以灵活、高效和便捷地获取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影像,而如何从包含丰富信息的诸多特征中选择信息量大且冗余度低的特征进行树种自动识别,是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25 hm~2温带针阔混交样地为主要研究平台,于2019年8月使用无人机搭载的光谱传感器获取面积为6 hm~2的高光谱影像,选择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6种林冠层树种作为实地标记树种,使用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对所选目标树种进行精确定位,结合2019年样地复查结果对研究区的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法、最大似然法和马氏距离3种分类方法进行冠层树种的自动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卷积神经网络的树种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99.85%、0.998)优于最大似然法(89.11%、0.86)和马氏距离法(79.65%、0.75)。(2)在3种分类方法中,单个优势树种分类精度均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为最高精度,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的最高分类精度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58.
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最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晚疫病的防治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型,获得抗晚疫病的转基因新品种一直是马铃薯抗晚疫病的主要任务。本文简要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及防治,着重对从Osmotin蛋白诱导抗性、病原诱导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表达生成H2O2获得抗性、Harpin蛋白基因表达诱导抗性途径对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9.
为评价AHC模型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及寻求花生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最优灌水量,本研究以2016、2017年花生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模型参数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然后对土壤水分、作物生长模块参数进行率定及验证,最后应用AHC模型分析了试验年份花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模型的极敏感参数为土壤第1、2层的饱和导水率。校验过程中,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在0.02~0.03 cm3·cm-3和1.5%~2.3%,叶面积指数、株高的RMSE和MRE分别在0.3~0.6、4.2~4.5 cm和5.0%~8.9%、5.2%~6.8%,花生产量和耗水量的MRE都在5%以内,模型适用于辽西北地区土壤水分与花生生长模拟研究。随着灌水量增加,花生产量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却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年份(平水年)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花生优化灌水量为80~97 mm。  相似文献   
60.
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古DNA研究的发展,古DNA研究在人类起源、动物演化等领域已经做出突出贡献。如何针对特定地点的古DNA样品特征,有效提取挖掘其中蕴含的古生物遗传信息,是发挥古代生物样品在诸多研究领域重要作用的前提。本研究将DNA损伤的两个主要指标(末端碱基替换率、平均片段长度)与样品的埋藏时间、所属地质时期、样品材料类型和建库方法相联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古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中的古DNA分子的末端碱基替换率与埋藏点的含水量、样品埋藏时间呈正相关;不同地质时期的样品之间古DNA末端碱基替换率有显著差异;不同样品材料类型对于古DNA的末端碱基替换率未见明显影响;样品古DNA的平均片段长度与以上所研究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为探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的古DNA特征提供了分子依据,为有效选取不同地区的古脊椎动物样品及样品发掘后的合理保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