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2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禽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APMV)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现已确定有9个血清型(APMV-1~9)。APMV-1血清型是禽类最重要的致病型,几乎所有禽种均对其敏感。该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由囊膜、核衣壳和核酸组成;基因组全长约15kb, 相似文献
53.
采用池栽, 测定不同施磷量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根系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结荚中期, 根系总长度、体积、表面积及根尖数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施磷30-90 kg·hm-2范围内, 施磷比不施磷4项指标分别增加3.5%-20.7%、9.3%-21.9%、9.7%-20.3%和12.6%-21.4%。特别是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 上述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 施磷可使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12.7%-20.6%、14.8%-36.8%和17.0%-41.8%, 丙二醛(MDA)含量降低8.4%-19.5%,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0.4%-25.0%、29.2%-53.5%; 同时, 施磷可使单株根瘤数量和鲜重分别增加10.7%-21.7%和22.6%-35.6%。(2)收获期, 除MDA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SOD、POD和CAT活性,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但多数指标施磷与不施磷及不同施磷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施磷后花生荚果库容增大, 对光合产物需求量增加, 导致植株和根系营养不良, 加速衰老有关。(3)花生单株结果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出米率及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协同提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4.
长期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农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08年9月和2009年2月,采用改良干漏斗方法(Modified Tullgren)对黄淮海地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下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试验包括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有机肥(OM)、1∶1化学氮肥与有机氮肥(OMNPK)和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OM和OMNPK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NK处理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缺磷影响了土壤动物数量的增长;从优势类群弹尾目和蜱螨目来看,OM和OMNPK处理对弹尾目等节跳科、棘跳科和球角跳科的生长有利,而圆跳科在NPK处理下具有更高的数量;OMNPK处理对蜱螨目中气门亚目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前气门亚目和甲螨亚目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氮肥对弹尾目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蜱螨目的数量。 相似文献
55.
本文记述了巨鹿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主要工作措施及作者的几点启示,是有效解决农民需求信息、技术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除颤复苏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以及心功能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E/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电除颤时间2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60.00%(21/35),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34.21%(13/38)、11.11%(3/27)、0.00%(0/20),而电除颤时间2~5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又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5~10 mi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除颤时间2 min、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E峰、LVEF、LVEDD以及E/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E峰、LVEF、LVEDD以及E/A均呈负相关关系(r=-0.593,P=0.000;r=-0.476,P=0.001;r=-0.523,P=0.000;r=-0.502,P=0.000;r=-0.469,P=0.001)。结论: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除颤时间越早,患者复苏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7.
58.
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黄土残塬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近20年来,大量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势必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为评估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汇效益,本研究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天然次生林、人工生态林和人工经济林等3种生态恢复模式为对象,研究其4 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结果表明:(1)三种生态恢复模式具有明显的碳汇效益。天然次生林4 m SOC储量为(166.40±42.90) t/hm2比坡中农地((58.73±4.73) t/hm2显著增加了183.33%;人工生态林和人工经济林分别为(111.32±13.30) t/hm2、(104.60±7.10) t/hm2比坡中农地高89.54%、78.11%;(2)0—60 cm SOC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由表层的(11.03±7.51) g/kg减少到(2.40±0.93) g/kg,降幅达78.22%,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60—400 cm SOC含量变化较为稳定,含量较低为(1.81±0.88) g/kg;(3)三种恢复模式深层(1—4 m)SOC储量与坡中农地...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