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6篇
  2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安吉小鲵种种数量和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辉清  楼信权 《四川动物》1999,18(3):104-106
本文对分布于激光省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安吉小鲵的种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安吉小鲵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小,由于环境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对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安徽恒河猴进行了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病原菌)和寄生虫检测。对恒河猴的病毒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20只恒河猴中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肉眼检测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本次调查表明,安徽恒河猴无特殊疾病,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可以建立普通级的实验恒河猴,实现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在广西沿海西部山心,巫头和Wan尾岛特殊环境条件下植被的性质及主要类型,初步分析了岛屿上主要森林植被群落的基本特点,并根据岛屿上主要植被类型组合,分布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上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Virion RNA was abstracted from purified type I Avian paramyxovirus strain YN-PA01(isolated from parrot)and used as a template. The fragment containing the fusion gene(F) and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ene(HN) of the isolate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to the pMD18-T Vector. Using primer walking method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F-HN genes was obtained finally.And the respective amino acid sequence was deduced. Through relative software the phylogenetic trees on F gene and HN gene were constructed between strain YN-PA01 and reference str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YN-PA01 comparing with reference strains displays 98.7%-83.2% nucleotide homology and 98.1%-86.2% amino acid homology on F gene; 97.4%-79.1% nucleotide homology and 97.2%-83.2% amino acid homology on HN gene. Additional 6 amino acids are encoded by the HN gene ORF of strain YN-PA01 comparing with national reference strains.The studied strain YN-PA01 exhibits highest identities with strain JS/5[O1/Go either analyzed on F gene or HN gene.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以及缺乏有效的救治策略,使它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免疫炎症反应失衡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关键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在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mi RNA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脓毒症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因此,mi RNA可能成为在基因转录后水平诊断和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王献溥  李信贤   《广西植物》1986,(Z1):79-91
苗儿山是南岭山地越城岭的主峰,广西第一高峰,海拔2141.5米。整个林区面积约80万亩,划为自然保护区约25万亩,境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关苗儿山保护区的基本特点、经营管理方向等,我们已有专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着重对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作概括的论述,供有关方面参考。 虽然,苗儿山保护区范围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黄棕壤、黄壤和红壤所构成,都属酸性土壤,但山地海拔高程相差达1900米,加以人为生产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植被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河岸带植被结构与组成等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其稳定河岸、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以及旅游景观等重要功能。查明漓江河岸带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各自退化表现、原因与恢复途径, 是开展河岸带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与前提。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 对漓江桂林-阳朔河段 51 个河岸带断面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了系统调查, 分析了河岸带植被退化的主要表现、主导干扰因素, 并通过流域与河岸带尺度综合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的思路。从岸坡地形与植被组合出发, 按照自然、近自然、人工等干扰程度 , 广西漓江河岸带可划分为江心洲宽滩地疏林灌草自然型、丘陵陡坡林灌草自然型、平原农田缓坡灌草近自然型、平原滩地林草近自然型、聚落阶地疏灌林草人工-自然混合型、城镇岸坡林草人工型等 6 种典型植被配置模式。漓江河岸带植被退化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差、景观破碎、生态功能弱 , 而城镇、交通、旅游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是主导性的干扰因素。从生态稳定和景观美观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与优化的思路, 以期为广西漓江河岸带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石炭系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主要有Neognathodussymmetricus,Declinognathodusnoduliferusnoduliferus,D .noduliferusinaequalis,D .lateralis,Idiognathoidescorrugatus,I .sinuatus和I .sulcatus等 ,应属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 ;滑石板阶之底界则在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中通过。由此可知 ,在标准剖面上 。  相似文献   
20.
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告了对我国首次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人体接种反应观察结果,接种对象为20至54岁无伤寒病史,近年无伤寒菌苗接种史的健康人,共60名,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30μgVi多糖菌苗,对照组注射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其结果30名Vi多糖菌苗接种者注射后体温无中重反应发生,局部红肿仅有1例中反应。注射后对血压、心律没有影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与接种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