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8篇 |
免费 | 123篇 |
国内免费 | 565篇 |
专业分类
20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天然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对10株天然东北红豆杉结实母树冠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枯枝落叶层及0~5cm土层集中了最大量的种子,占总量的84%,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种子数量逐渐减少,15cm以下极少有种子出现.土壤种子库中具有活力的种子数量极少,不到总量的1%.种子丧失活力的首要原因是被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啃食,占损失量的52%,其次是腐烂,占29%.在水平方向上,东北红豆杉种子具有近母株分布的特点,且在不同方向上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当年下落到地面的东北红豆杉种子,按远离母株的顺序,种子数量逐渐减少;在围绕母株的八个方向上,东向的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东北、北和东南方向,西面的种子数量最少.当年下落的3%的完好种子补充到土壤种子库中.自然条件下,东北红豆杉以种子繁殖,土壤种子库是其自然更新及种群恢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果对于东北红豆杉濒危机制的探索及种群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2.
33.
34.
以大肠杆菌表达的萤火虫荧光素酶 (fireflyluciferase)为抗原 ,免疫小鼠并进一步筛选与克隆 ,共得到 6株单克隆抗体 .制备腹水并纯化获得抗体后 ,对这 6株抗体与天然态和热变性态蛋白质以及蛋白酶解片段的结合性质进行了鉴定 .认为这 6株抗体的抗原决定簇都是顺序决定簇 .发现其中有 2株单抗与热变性态蛋白质及酶解片段的结合能力较强 ,而不与天然态蛋白质结合 ,其抗原决定簇可能是位于蛋白质内部的肽段 .另外 4株抗体既可与热变性态蛋白质以及酶解片段结合 ,也可与天然态蛋白质结合 ,其抗原决定簇可能位于蛋白质分子表面 . 相似文献
35.
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非同位素检测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简便的非同位素法,利用重复序列两侧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生的等位片段在薄层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离,再用灵敏的银染法显色。该方法不需要标记PCR产物,简便、快速,分辨率可达1bp,并可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多重PCR分析。用此方法对DMD家系成员dystrophin基因的5'-脑型外显子止游区和3'-非翻译区的两个(CA)。位点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 相似文献
36.
本文简要介绍了叶围烟煤菌的研究概况,报道了采自广东省境内的叶围烟煤菌5科11属29种,其中23种为我国新记录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7.
本文记述神蕊螨属Agistemus Summers一新种,黄山神蕊螨Agistemus huangsh-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38.
39.
临床毒素学包括着一个较宽的医学情况范围 ,这些医学情况由于陆地和海上的有毒生物体的螯刺毒作用所致 ,而且还包括因摄入植物和动物毒素而引起的中毒。与毒素有关的疾病是引起全球性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那些热带和亚热带大陆地区。蛇咬伤是一种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与毒素有关的疾病 ,在非洲、亚洲和美洲许多地区实质上是引起死亡的原因。最重要的蛇族是蝰蛇科和眼镜蛇科 ,它们引起一系列临床效应 ,包括局部坏死、神经毒性、凝血病和出血、肌毒性和肾脏毒性。这些效应因蛇的地理位置和种群而异。蜘蛛螯刺毒作用导致的发病率也是… 相似文献
40.
K5株钩端螺旋体系1960年自昆明市郊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肾分离获得,经多次鉴定均属波摩那群新型,建议命名为昆明型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kum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