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三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海  窦华山  翟红昌  吴牧仁 《生态学报》2006,26(12):3980-3988
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0个狼穴、27个赤狐洞穴、33个沙狐洞穴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3种犬科动物洞穴的洞口朝向无显著差异,赤狐和沙狐洞穴在洞口倾角、洞口直径、第一洞道长度3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洞口直径可作为判别狼穴与其它两者洞穴的依据。影响狼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隐蔽、人为干扰和水源。影响赤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地形、水源、和人为干扰。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微气候、人为干扰和食物。通过对3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生境选择的比较发现:3种动物洞穴都有远离人为干扰,提高隐蔽性的趋势;不同的是赤狐和狼的洞址都靠近水源,沙狐洞址则远离水源;3种动物在地形及坡位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赤狐和狼的洞穴多位于平地。而沙狐洞穴多位于坡地的坡顶,且洞穴周围啮齿类数量显著大于赤狐洞穴和狼穴。柳灌丛、干旱苇塘、高草坡地分别是赤狐、狼、沙狐偏爱的生境类型。3种犬科动物中洞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狼(0.5051),其次为赤狐(0.4292),最小为沙狐(0.2591)。其中狼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达到了0.4692,沙狐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只有0.2356。  相似文献   
742.
高原湿地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德荣  田昆  袁华  杨宇明  李宁云  徐守国 《生态学报》2006,26(11):3624-3630
采用3S技术与植物群落研究法,对高原湿地纳帕海24a来的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与24a前水生植物群落相比较。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改变,原生群落不断减少或消失,耐污、喜富营养类群如水葱群落(Com.Scirpus tabernaemontani)、茭草群落(Com.Zizania caduciflora)、穗状狐尾藻群落(Com.Myriophyllum spicatum)、满江红(Com.Azolla imbricata)群落等大量出现;群落总数由24a前的9个增至当前的12个,其中挺水植物群落增加2个,浮叶植物群落增加1个,挺水植物群落增幅最大。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大致呈现出浮叶群落、挺水群落、沉水群落斑块状依次配置的水平格局规律。挺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大,达528.42hm^2,其次是沉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为362.50hm^2,浮叶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小,为70.23hm^2。随沉水群落、浮叶群落向挺水群落的演替,群落伴生种数量增加、优势种优势度减小、层次类型改变,群落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纳帕海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是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表明了在人为干扰作用影响下,纳帕海湖岸线内移、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743.
目的:研究胞外不同浓度的镁离子对SD成年大鼠心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同步配合阈上电刺激探测心肌细胞钙瞬变。结果:胞外低浓度的镁离子(0 mmol /L,0.5 mmol /L; 正常镁离子浓度为1 mmol/L)可以升高钙瞬变的峰值(P〈0.05),但不影响钙瞬变的持续时间(以钙瞬变的半高宽表示)(P〉0.05);胞外高浓度的镁离子(2.5 mmol /L,5 mmol /L,10 mmol /L)均可抑制钙瞬变的峰值(P〈0.05);其中5 mmol/L和10 mmol/L的胞外镁还能延长钙瞬变的持续时间(P〈0.05)。结论:正常情况下镁对心肌细胞钙瞬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44.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4年7月到2005年6月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收集狼(Canis lupus)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研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由于野生有蹄类动物严重匮乏,家畜已成为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草青期的频率为74.7%,相对生物量达到94.4%;草枯期的频率为67.6%,相对生物量达到91.8%。该地区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牛和马,狼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与家畜的放牧方式有关。兔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是狼次要选择的食物。该地区鸟类资源丰富,是狼较稳定的食物(草青期6.2%,草枯期7.8%)。为降低该地区狼对家畜的捕食,建议管理部门合理控制狼的数量,引入牧羊犬及加强对牛、马的管理。  相似文献   
745.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菌草灵芝孢子油与段木灵芝孢子油中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者脂肪酸GC指纹图谱极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说明了菌草灵芝孢子油与段木灵芝孢子油一样有同样的开发价值,但是脂肪酸含量不同,菌草灵芝孢子油中亚油酸和油酸占55.61%,不饱和脂肪酸占61.15%;段木灵芝孢子油中亚油酸和油酸占49.87%,不饱和脂肪酸占54.88%。而且两者的外观、气味略不同。  相似文献   
746.
菌草灵芝与段木灵芝的功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并比较菌草灵芝和不同产地的段木灵芝中的粗多糖、三萜类物质和孢子油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和孢子油得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菌草灵芝和不同产地的段木灵芝中的粗多糖、三萜类物质和孢子油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和孢子油得率存在着差异,菌草灵芝中的粗多糖、三萜类物质和孢子油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和孢子油得率都高于段木灵芝。  相似文献   
747.
超声波技术在绿茶浸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古丈绿茶为原料,在比较研究绿茶超声波辅助浸提对品质成分的浸出率高于传统水提的基础上,从品质成分浸出率角度对超声波辅助浸提绿茶的浸提时间、温度、茶水比和次数进行了优化筛选,得到了一套适合于绿茶的超声波辅助浸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采用茶水比1∶15、95℃水温、两次浸提(第一次、第二次水量分别为总水量的8/15、7/15)、每次15 min的超声波辅助浸提技术参数,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茶多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咖啡碱、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水浸出物的浸出率分别比传统水提提高23.13%、36.92%、14.88%、24.40%、19.24%、26.45%、10.12%1、2.27%,同时,每次浸提的时间比传统水提缩短15 min。  相似文献   
748.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第9个片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S5,利用pET-32a( )载体带有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进行表达,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利用凝胶电泳阻滞检测试验(EMSA)检测蛋白和核酸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NS5蛋白能与病毒基因组dsRNA结合。  相似文献   
749.
2007年8~10月、2008年3~7月在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共收集到130份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中的频率法和剩余物相对干重法对其进行分析.貉的食物主要是鸟类(出现率39.8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52.60%)和啮齿类(出现率22.69%,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25.85%),其次为昆虫(出现率26.39%,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13.32%)、植物(出现率7.4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1.39%)、鱼类(出现率2.3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5.79%)及虾类(出现率0.93%,剩余物相对于重百分比0.85%),软体动物(出项率0.46%,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0.20%)极少,未见到大型有蹄类动物出现.本文还对两种粪便分析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对貉食物种类的分析评述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50.
随着生物材料、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对机体发育和创伤修复机制的深入理解,在体外构建用于修复替代人体丧失功能的组织器官这一人类理想,已发展成一门独立且蓬勃发展的学科——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组织工程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至少涉及生命科学、医学及工程学等三个学科。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诱导信号是组织工程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目前种子细胞是制约组织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打破这个瓶颈的可能。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定向分化的技术发展,及对其增殖和诱导分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使工程化组织可以获得理想的基本功能单位,使其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