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链激酶(Streptok inase,SK)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也是最早作为临床药品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酶。它是由A,C,G群链球菌中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非酶蛋白质,能和纤溶酶原结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该酶的性质、在溶栓酶中的地位、研究历史、作用机理等。此外,由于它有半衰期短、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治疗后出血和血栓易复发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棉花GA20-氧化酶同源基因GhGA20ox1的功能,将该基因转入本明烟(N.benthamiana)中进行超量表达。RT-PCR分析表明GhGA20ox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了不同水平的表达。GhGA20ox1基因的超量表达促进了本明烟中的GA4+7合成,并导致赤霉素过量的表型出现。转基因本明烟的表型变化程度与GhGA20ox1基因的表达水平和GA4+7的含量一致。这些结果表明,GhGA20ox1基因编码一个有功能的GA20-氧化酶,能够在转基因烟草中促进活性GA(GA4+7)的合成,可以用作目的基因来提高棉花纤维和其他植物的内源GA水平。  相似文献   
63.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030cm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土地利用覆被转化,其中耕地转化为非耕地的面积为21%(18×103km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及其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净增加。该区域稻田和闲置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21.5%(18.5×103km2)和6.7%(5.7×103km2),导致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41.8TgC和12.9TgC;而水产养殖、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4.2%(12.2×103km2)、7.7%(6.7×103km2)、3.5%(3.0×103km2)和2.0%(1.7×103km2),使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2.2TgC、22.2TgC、12.2TgC和6.5TgC。近60a来,整个区域030cm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增加了18.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5%,形成了弱碳汇。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7%,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22.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92%);而且,稻田转化为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86%)和0.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0%);此外,闲置水域转化为水产养殖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7%)。但是,稻田转化为水产养殖和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导致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6.3TgC和0.6TgC。因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及稻田转化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使整个区域形成弱碳汇,但如果稻田继续减少的话,很可能变成碳源。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方法,研究揭示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灵芝漆酶转化除草剂2,4-D丁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灵芝ST(Ganoderma sp.ST)的漆酶在无氧化还原介质存在时能够直接转化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D丁酯。对酶转化2,4-D丁酯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H值、给酶量和反应温度。灵芝ST漆酶在pH值4.0~8.0和15~30℃的范围内均能够有效转化2,4-D丁酯(初始浓度0.5mg/L),在最适的pH值7.0、给酶量25U/L和温度30℃条件下,转化率随着酶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24h左右达到最高(〉99.5%)。酶活力在作用时间内稳定,并且用自来水代替缓冲液获得的转化率相当。  相似文献   
65.
以橡胶树未成苗体细胞胚为试材,选取未成苗双子叶胚、连体胚、多子叶胚、单子叶胚和子叶愈伤化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体细胞胚类型的外植体分化茎芽的情况,并利用其进行幼态微型芽条的培育研究。结果表明:在植株诱导培养基中培养80d后,未成苗双子叶胚、连体胚、多子叶胚、单子叶胚、子叶愈伤化胚均能分化出芽,双子叶胚分化率最高(达90%),单子叶胚最低(20%),多子叶胚和连体胚最多可分化出芽3个,双子叶胚2个。幼态微型芽条增殖的最优培养基为MS+6-BA2mg·L-1或MS+6-BA2mg·L-1+KT1mg·L-1,而添加NAA对芽的伸长有抑制作用;适宜幼态微型芽条伸长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S。  相似文献   
66.
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和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的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对分别对幽灵蛛、弱蛛、泰莱蛛、幽灵蛛、蟹蛛和球蛛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在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两种蟹蛛 (Thomisus labefactus Lysiteles inflatus) 和一种球蛛 (Phycosoma mustelinum) 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67.
对寡居种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若蛛群居生活对其结网的影响、温度和种群大小对若蛛存活率的影响、若蛛对限制性空间的利用及其扩散方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若蛛从卵袋出蛰后不经历群居扩散即具备结网能力,可结完整网,也具备在扩散前不进食水存活的能力;在变温条件下若蛛存活率要远远高于室温条件下的存活率,而在室温条件下若蛛开始死亡和半数死亡的时间比其聚居期长得多;若蛛主要通过群体空中扩散的方式进行扩散,可以减小能耗与敌害的威胁;不同种群大小的若蛛在限制性空间的分布均从第5d左右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的,这与在空间不受限的条件下若蛛在第5d开始扩散的结果是一致的.据此我们推断:个体扩散代价最小化(包括御敌和能耗)和维持种群较高的生存率可能是寡居种悦目金蛛若蛛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赵明  周华山  胡火珍 《四川动物》2012,31(3):460-463,467
Numb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在多细胞生物中决定细胞命运的信号分子。在哺乳动物中,有4种不同的剪接形式,和同源分子numblike一起构成5种不同的分子。我们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重组酶Tie2-cre同时介导敲除numb和numblike,发现小鼠在胚胎期E10.0出现表型,体积变小,E10.5出现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的病理模型,背主动脉管径显著变细,心脏小梁柱显著减少,E11.0前死亡。这些结果说明numb和numblike在心血管发育中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对研究心血管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将加深对心血管疾病发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9.
刘星才  徐宗学  张淑荣  徐华山 《生态学报》2012,32(11):3613-3620
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水生态分区技术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提出的指标体系尚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持,如所选指标的生态尺度与各级分区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态学研究认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格局不同。以辽河流域为例,对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几个大尺度环境要素(降水、地形和植被)的空间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各要素空间变异最为显著的尺度。其中,降水的空间尺度约为75 km,地形要素和指标均大致存在16 km、32 km、64 km和128 km多个景观特征尺度。在界定水生态一、二级分区范围基础上,讨论了各环境要素作为水生态一、二级分区指标的适用性,以期为辽河流域水生态分区指标选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同时希望能为其他流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不同覆盖栽培年限雷竹林凋落物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换叶期雷竹林凋落物的凋落量,C、N、P、K养分含量,养分季节归还量以及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在不同覆盖年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雷竹林在连续覆盖3a后,叶凋落量极显著性提高(P<0.01),在总凋落量中比例增加,但枝凋落量变化不明显。(2)连续3a覆盖对雷竹林凋落物中的养分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C、N养分含量极显著降低,P含量极显著升高,而K养分含量在覆盖2a时就出现了显著增加的变化响应;林地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同时还受凋落量的影响,其伴随覆盖年限增长的变化趋势与养分含量并不一致。(3)覆盖2a内的雷竹林地凋落物表现出稳定的高N∶P以及低P含量,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较低;连续覆盖3a的林地凋落物P含量极显著升高,N∶P极显著下降(P<0.01),表明此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中K元素随覆盖年限增长而消耗的规律与N、P元素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